互聯網貸款的未來,不是一個“持牌”就能敷衍的
2月20日,《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下發。
“文”狠話不多,《通知》區區數百字改變的將是整個互聯網貸款的格局,想要獨善其身,絕不是一句簡單的“持牌”就能實現的,畢竟金融監管的直接目的不是讓所有互聯網貸款業務的經營主體持牌。
實質重于形式,持牌是形式,是必經之路,讓它們合規、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健康運營,才是實質、終點。
如何步入終點?最核心的是各類文件中反復提到的那句不被人重視的“廢話”。
1、兩次大手術
金融市場像是一匹野馬,金融監管像是馬身上的韁繩,需要馬自由馳騁的時候,就要把韁繩松一松;需要馬穩一點的時候,就要把韁繩緊一緊。
韁繩的正確,至少避免了兩次危機,第一次是房地產危機。
2020年,新冠疫情對中國的影響不言而喻,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我國沒有以房地產來刺激經濟,相反還進一步限制了銀行房地產貸款余額占貸款余額的比例上限,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
這需要多大遠見和決心?
在過去很多年里,我們一直在強調房地產的泡沫過大,但沒人相信房價會跌,但如果房價無限上漲,金融危機一定會重演,試想下如果中國的銀行大量破產會是什么后果?堅決而強硬的調控,避免了一次危機。
第二個避免的,就是互聯網貸款危機。
雖然名義上互聯網貸款多為小額、分散,但它同樣存在集中性風險。
一方面聯合貸款、助貸、P2P等業務形式的存在,將小額、分散的貸款集中在了單一的經營主體之上,而在過去十幾年里這些主體又往往是游離在監管體系之外的影子銀行,蛋殼公寓暴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十幾萬用戶就形成了十幾億的窟窿;相比于蛋殼公寓暴雷這種偶發性事件,P2P暴雷潮和714高炮時期引發的逃廢債風波更是一記警鐘。
另一個方面去看:廣泛存在的多頭借貸,讓很多借款人的融資能力無限放大,這導致借款人本應小額、分散的負債變得高度集中,同時無限下沉的互聯網貸款令其用戶群體不斷擴大,若不加以控制,風險會不斷膨脹,若干年后一旦引爆,其后果不堪設想。
針對這兩類風險的大手術,近幾年一直在進行,未來大概率還會進行下去,《通知》不會是互聯網貸款整治的終點,監管針對互聯網貸款這一新興的貸款形式,進行了全方位的整治。
2、三件大事
要理解《通知》,就有必要對過往幾年互聯網貸款市場和監管的博弈做一個全面的回顧。
在互聯網貸款野蠻生長的時期,砍頭息、高利貸、暴力催收如影隨形,引發了社會問題更囤積了金融風險,逃廢債問題愈演愈烈,更可怕的是: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許多持牌金融機構和老百姓不同程度的參與引發了這些問題,并成為風險的實際承受人。
如何做好“互聯網貸款”這場大手術?近幾年監管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2017年底的“小額現金貸”的整頓,從歷史的角度去看,這次整頓更像是為未來確定了方向,起到了威懾作用,但對于市場環境的改善作用有限。
第二件事是2019年針對“714高炮”的全方位整治,從放貸端到數據端再到催收端......全鏈條定點清除,消滅一批黑色的,規范一批灰色的,其效果也很明顯,互聯網貸款的“病”好了七七八八。
第三件事是2020年P2P的末日,讓民間資本沒有了無門檻成立機構去放貸的可能。
互聯網貸款發展中產生的種種問題,除了資本的逐利性和特定時期內的監管缺位外,更本質的原因是互聯網貸款經營機構如P2P、助貸及中小持牌金融機構往往要承擔高企的資金、獲客和風險成本,以及普遍不高的業務規模(相比于銀行),這些決定了中小互聯網貸款機構在早期要生存就必須在灰色地帶鋌而走險。
這樣的互聯網貸款,對于金融體系價值有限而后患無窮,故而近幾年監管不斷去蕪存菁,而現在到了大洗牌的時候。
3、一次大洗牌
互聯網貸款的變局不僅僅是源于《通知》本身,而是近幾年溫水煮青蛙式的政策組合拳,互聯網貸款的玩家要應對,不是一句簡單地持牌化經營就可以的。
《通知》直接拿走了很多機構的蛋糕,比如那些科技能力薄弱,通過聯合貸躺賺的商業銀行(尤其是地方銀行);再比如那些資本實力薄弱,通過與銀行合作超杠桿經營的第三方機構;在這個過程中,外國銀行分行、信托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不能獨善其身。
在市場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一些機構的利空必然會成為另一些機構的利好。如何成為后者?有兩個例子可以作為參考:
1、美團金融、京東數科等企業大力發展的聯名信用卡,幫銀行做大了客群,讓客群留在銀行的產品里,而不是留在借唄、微粒貸這種三方的產品體系中,同時又保持了銀行的風控自主性。
有一句話在往期文件被頻頻提及,但總是被認為是廢話,它《通知》中的描述是:
“落實風險控制要求。商業銀行應強化風險控制主體責任,獨立開展互聯網貸款風險管理,并自主完成對貸款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具有重要影響的風控環節,嚴禁將貸前、貸中、貸后管理的關鍵環節外包。”
但筆者認為,這恰恰是互聯網貸款業務未來的唯一方向,市場上為銀行提供全鏈條風控服務的助貸企業,路可能會越走越窄,“輔助永遠不要想成為ADC”。
2、IPO暫停之后的螞蟻痛定思痛,在監管沒有下達文件之前,就直接下架了互聯網存款產品,這不只是“懂事”,更是一種智慧。
“馬”如果要做大做強,必須要走在“韁繩”前面,洞悉“韁繩”的走向才能提前布局。在這一點上,一向戰略超前的螞蟻集團在IPO暫停后,再次洞悉了未來規則:過去十幾年里,會打擦邊球是企業做大做強的秘訣;未來的N年里,在合規方面走在監管前面,是提前布局的關鍵。
要么在韁繩勒緊前,主動把產品調整為社會、金融系統需要樣子;要么等韁繩勒緊后,哭著喊沒活路。
從P2P 到助貸再到網絡小貸再到今天無差別的約束,它們繁榮與衰落的歷史提醒著我們:實質重于形式,拿個牌照、“燒幾株高香”就萬事大吉的年代過去了,牌照是一個入場券,但不是免死金牌,以后要“多做善事、誠信禮佛”才能活的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