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房企跨界當豬倌,外界質疑實為圈地騙補
養殖大戶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一番言論,讓房地產和生豬養殖行業碰撞出了火花。
在最近一場公開活動中,劉永好稱,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僅從房地產行業跨界來養豬的企業就超過了1000家。此言一出,外界頗為震驚,難道賣房已經不如養豬了?又或者說,房企養豬背后藏著其他動機?
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房地產行業步入下行周期,告別了量價齊升的年代。不少房企確實正在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房企跨界也因此成為了熱門話題,只是跨界的方向從影視文化、新能源、機器人,再到現如今的養豬業。
房企高壓之下雙雙跨界養豬
天眼查APP的數據似乎也印證了劉永好的說法:國內目前有超過1400家經營范圍同時包含“豬”和“房地產”的企業,其中6成以上的企業成立于近5年,只是最初入局養豬的房企大多“意不在豬”。
最先入局的房企是萬達。早在2014年的12月,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即宣布在貴州丹寨縣投資10億元,建立30萬頭規模的土豬養殖廠和屠宰加工廠。當時的他不關注會投入多少錢,養豬似乎只為了響應號召,是企業扶貧模式的一種。
然而,后繼者卻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最為著名的代表性企業是萬科。
2015年,萬科以8%的持股比例設立綠倍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公開表示要利用領先的微藻科技,為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為養殖業創造更高的利潤。
今年初,萬科更是高調成立了食品事業部,主要布局生豬養殖、蔬菜種植、企業餐飲等三大領域。當時有媒體報道稱,萬科進軍養豬產業志不在拿地,而是真正通過市場化手段經營好生豬養殖業務。
此后不久,萬科還專門發布了招聘消息,招聘包括豬場拓展經理、聚落化豬場總經理、養豬場預結算專業經理、豬場開發報建專員、豬場獸醫在內等多個和養豬相關的職位。
這一系列的動作似乎意在說明,曾經在總部大會上高喊“活下去”的萬科,如今已在養豬業上找到了新的生存法則。
行業數據也在為萬科的“得意之作”加分:2020年上半年,養豬頭部企業溫氏、牧原、新希望毛利率分別為38.39%、63.27%、42.6%,較前一年同期分別增長31.69%、58.93%、23.56%。相比之下,房地產行業上半年平均毛利率27.42%,且三季度下滑至25.77%。
貝殼研究院分析表示,從2015年到2016年的豬價高位運行,觸發了新一輪養豬投資的發展。“千家房企”布局養豬業務,也大多從這個時間節點開始。2020年上半年,受非洲豬瘟和新冠疫情的影響,生豬市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供應缺口,生豬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因此吸引更多的市場關注。中國政府網的數據則顯示,2019年生豬平均收購價由年初的14.1元/公斤漲至年末的33.69元/公斤。
這樣的市場行情下,除了萬科之外,頭部房企碧桂園、恒大,以及中糧、華潤、綠城等開發商選擇齊步進入養豬賽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豬隊友”。
北京元始農業有限公司的市場負責人王強告訴AI財經社,越來越多行業選擇養豬的原因,一是政府在企業稅收方面給予一定優惠,二是增加生豬補貼的范圍,還主動為養豬企業貸款貼息。
與之相對的是,房企今年的融資壓力與日俱增,尤其是今年資管新規“三條紅線”面世后,房企迎來了史上最嚴融資環境。“養豬有錢,蓋房缺貸”,養豬業顯然被房企看作了探索新出路的賽道。
據了解,非洲豬瘟爆發后,國家相關部門對生豬養殖生產給予較多的傾斜政策。2019年為加大生豬養殖用地的支持力度,自然資源部印發了《關于保障生豬養殖用地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生豬養殖用地作為設施用地,將按照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增加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取消15畝上限規定等。同時,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采取了更靈活的辦法。這對房企而言,可謂“一舉多得”。
比如,新的政策增加規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依法登記,并經三分之二以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同意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直接使用,同時使用者在取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之后還可以通過轉讓、互換、抵押的方式進行再次轉讓”,這相當于取消了集體建設用地不能直接進入市場流轉的限制。
貝殼研究院認為,土地方面的相關政策,是吸引房企紛紛入場“養豬”的另一主因。
房企養豬虛實
政策變化,房企大舉進軍養豬業,難免會給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感。其中就包括外界質疑房企養豬是為了低成本獲取土地,或者是為了騙取國家補貼。
但從目前公開的信息看,除了萬科,碧桂園、恒大等房企確實有較多關于“養豬”業務的實質性動作。
2016年,恒大就宣布在貴州投資建設了110個養豬養豬農牧基地。2018年,碧桂園也曾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招聘“養豬事業部”負責人,這一年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也正式揭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肉蛋奶需求在我國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且豬肉行業處在調整期,房企為降低單一產業模型帶來的高風險與增長乏力而進入養豬產業十分合理。
面對房企進軍養豬圈,王強坦言有一定壓力。“房企的資金實力較強,而且通過收購養殖公司,在銷路、運輸成本和物流成本上有很大優勢。”
不過,在我國農村一直流傳著“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的俗語。所謂“帶毛的東西”,是指飼養的豬、牛、羊、雞、鴨、鵝、鴿子等畜禽。這句話也意在說明,畜牧業養殖存在較大風險。資金雄厚的房企養起豬來也沒那么簡單。
貝殼研究院認為,除了“疫病”對養豬事業的威脅外,通常情況下,一個“豬周期”是3-5年,且近年來由于養豬企業與養殖戶的規模逐步增大,“豬周期”的時間長度也在逐漸拉長,收益將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
2008 年生豬價曾有一波高漲,那時也有很多資本進入養豬業,但隨后兩年全行業虧損。最高的時候,每頭豬虧損超過100 元。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國生豬的散養模式未得到根本改變前,豬肉價格難以走出暴漲暴跌的怪圈,穩定獲利很難。
養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僅靠資本很難解決。“養豬是個需要耐住寂寞的事業,而且技術門檻并不低,這些和資本的快速逐利行為其實是沖突的。”在浙江省臨安市龍崗鎮人民政府工作的陳月琴曾發文表示。
近十年來,各行各業都有人跨界進入養豬圈。從高盛到網易,從武鋼到山西焦煤,再到如今的開發商,老百姓桌上的豬肉陸續被貼上了金融豬、IT 豬、鋼鐵豬、煤炭豬、房產豬等不同標簽。但大家是賺個盆滿缽滿,還是虧得血本無歸?似乎還要看各自的造化。
天眼查APP顯示,目前國內有約10萬家企業的工商注冊是房地產,而其中,超過1400家的企業的經營范圍同時包含“豬”和“房地產”兩個關鍵詞。也就是說,目前僅有約1%的房企與“養豬”業務相關。貝殼研究院分析認為,房企跨界養豬整體尚未形成大的趨勢,仍需長期觀望。
猜你喜歡
近十年首虧、行業一哥寶座不保的碧桂園,“利潤換穩健”惹的禍?
地產行業是否真正迎來筑底,碧桂園又能否成為行業復蘇中最快速受益的一批,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