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困局 蘇寧不易
“雙十二年終狂歡節百億補貼”、“10個億的超級雙十二補貼”……
雙十二電商節,蘇寧的宣傳聲量可謂鑼鼓喧天,但其促銷效果并不盡人意:12月12日之后,蘇寧并未與京東、天貓一樣,曬出交易額。
其實虎頭蛇尾的做事風格已經深入到蘇寧的骨髓,每一次的業務轉型、戰略拓展,蘇寧總是高點發聲,但最終卻草草收尾。
這不但導致蘇寧業績上的疲軟,也讓蘇寧沒有可以立足的主營業務。
虎頭——抓住機遇,瘋狂擴
對于行業發展趨勢,蘇寧總是有超前的判斷力,并提前布局。
2012年,當當網、聚美優品、好樂買等垂直電商春風得意,它們把持著圖書、美妝、家電等各大細分領域,在早起國內的電商版圖上,與掏寶分廷相抗。
而身居與3C家電的蘇寧,卻看到電商行業的發展趨勢,隨著網購習慣的養成,用戶將會集中于少部分電商,因此綜合電商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此后蘇寧開始“超電器化”,成為全品類的綜合電商。
2012年,蘇寧收購紅孩子公司,進入到母嬰和化妝品領域,同時,相對京東等電商90天的結算周期,蘇寧以7天賬期的優厚條件,邀請品牌廠商入駐蘇寧易購。
優惠措施幫助蘇寧迅速擴展其品類,截至2012年底,蘇寧已經上線服裝箱包、家居家紡、生活百貨、美妝個護、母嬰玩具、食品保健、鐘表首飾、汽車用品、圖書音像、彩票充值、機票酒店等11大類,其SKU數從2011年初的不足9萬,上升到2012年的150萬。
蘇寧敏銳的行業嗅覺還體現在新零售的O2O戰略和蘇寧金融上。
2014年被稱為中國O2O元年,但在前一年的“弘毅投資2013全球年會”上,張近東就看到了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
2013年年初,蘇寧改名為蘇寧云商,并提出“一體兩翼互聯網路線圖”:線上為線下門店引流,線下為線上提供服務支持,線上線下同品同價。
此后隨著2017年新零售的到來,線下流量逐漸成為藍海,蘇寧加注線下,蘇寧小店加速擴張,2018年底全國范圍蘇寧小店規模到達4300多家,同時在2019年2月,蘇寧收購萬達百貨37家門店。
在新零售的風口上,蘇寧構建了強悍的突擊集群——深入各大街道的蘇寧小店+商業綜合體中的萬達百貨+各大賣場中的蘇寧門店,保證用戶的消費行為能與蘇寧產生聯系。
而在互聯網金融上,蘇寧同樣也沒有落后。
2013年6月,余額寶的上線掀起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暴,而在6個月后,蘇寧就上線了對標余額寶的理財產品“零錢寶”,反應速度不可謂不快,并在此后相繼上線消費信貸產品任性付、供應鏈信貸產品信速融、第三方支付產品易寶支付……
依靠蘇寧的消費場景和供應鏈體系,在業務范圍上,蘇寧金融已經與螞蟻金服、京東金融一樣,成為一家集第三方支付、消費金融、小貸公司、商業保理、基金支付、基金銷售等業務在內的綜合金融科技公司。
而在2019年完成C輪融資后,蘇寧金融投后估值達到560億元。
02
蛇尾——半途而廢,業績慘淡
“以后我們不能再拍腦袋決策,眼里只是盯著一時的轟動效應和促銷效果”,在一次蘇寧內部的會議上,張近東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公司問題——公司轉型聲量大,但最終多數項目卻爛尾。
首先看電商業務,在從3C家電電商轉型為綜合電商后,蘇寧的電商業務全面下滑。
2019年,在B2C市場,蘇寧易購市場占有率僅為3.04%,與拼多多(12.8%)、京東(26.51%)、天貓(50.1%)相距甚遠,而在2012年,蘇寧易購在該市場的占有率達到13.6%。
市占率的下滑直接反映在蘇寧易購的財報上,其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蘇寧易購1182.43億元,同比下降12.78%;歸母凈利潤虧損1.61億元;同步下滑107%
如果說蘇寧全品類在電商領域不斷丟失陣地是靜脈失血,那其在新零售O2O上的損失則是動脈噴血。
據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同年6月24日,蘇寧小店凈虧損金額達到22.1億元。蘇寧龐大的門店數量已經嚴重拖累其經營業績,為此,從2019年開始,蘇寧對線下門店瘦身:
2020年上半年,蘇寧小店數量從5000多家降低至1400家,并在開放加盟模式的情況下,再裁撤400家門店;蘇寧家電 3C 家居生活專業店關閉 241 家;家樂福超市關閉 11 家;蘇寧易購直營店關閉 674 家;紅孩子母嬰專業店關閉 38 家;
而在新零售、綜合電商等戰略轉型的過程中,唯一表現說得過去的只有蘇寧金融。
目前,蘇寧金融活躍用戶達到7000萬人,支付業務每日掃描達到10萬筆,供應鏈金融投放金額達到1000億元。靠著數據,蘇寧金融在C輪后的估值約為560億元。
蘇寧金融的估值不但與螞蟻金服萬億估值和京東數科2000的估相距甚遠,而且其三次的估值具有極大的水分。
據相關資料顯示,此前三輪投資的領投人均為蘇寧控股旗下的蘇寧金控,另據了解,在C輪融資時,蘇寧金控等機構共投資100億元入股,但是其中85.3億元是蘇寧金控和潤東集團投資,占到總投資額的85%。
這也就是說,蘇寧金融560億元的估值是被自家母公司強行灌水灌大。
03
消耗——資金短缺,沒有新業務
電商全品類擴張、加碼O2O新零售、推出互聯網金融服務……蘇寧總是能夠嗅到行業和市場的風向,并不遺余力的傾注資金、人員,但是一番聲勢浩大的準備之后,蘇寧總會陷入到草草了事的怪圈中——新業務發展無力,甚至出現巨額虧損。
其財報顯示,2014年至2019年,蘇寧連續六年出現虧損,其虧損金額分別為12.52億元、14.65億元、11.08億元、0.88億元、3.59億元、57.1億元。
持續虧損,蘇寧正在從一家現金牛企業變得脆弱不堪。
12月8日,有消息表示,蘇寧集團資金鏈破裂,渤海銀行貸款已經違約,民生和建設銀行已抽貸;此后張近東及其兒子張康陽將蘇寧控股集團持有蘇寧易購3.71億股股份質押給阿里,換取10億現金。
雖然蘇寧表示此次質押屬于正常商業行為,但在蘇寧的營收、利潤、現金等財務數據之外,我們能看到,不斷折騰、虎頭蛇尾的蘇寧,不但沒有形成與阿里、京東類似的生態,而且他的旗下業務,讓人看不到未來,沒有發現任何能快速成為頂梁柱的業務。
曾經,在賣場時代,蘇寧與國美、京東近戰廝殺,但如今,蘇寧就如同一頭困在囚籠中,橫沖直撞的雄獅,它渾身滿是傷口,但卻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