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醫療中概股赴美IPO,中靶VC/PE不足30家
2020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中共有5家醫療企業,分別是天境生物、安派科、傳奇生物、燃石醫學和泛生子。
五家上市企業首發募資總額共計10.22億美元,發售募資凈額也達到9.29億美元。從當前市值看,傳奇生物以36.58億美元的總市值領跑,其次為燃石醫學26.73億美元、和天境生物26.13美元。
從募資額看,赴美上市的醫療中概股似乎并未受到瑞幸、貿易戰影響,仍然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和機構投資人的追捧。
在這五家醫療企業背后,站著高瓴資本、紅杉中國、禮來亞洲、聯想之星、北極光創投、弘毅資本、厚樸資本、康橋資本、前海母基金等近30家機構投資人的身影。
誰是其中最大的贏家?
禮來亞洲、弘毅資本 “5中2”
數據來源:天眼查、網絡 制圖:融資中國
在五家機構背后,有近30家投資方的身影,其中弘毅、禮來亞洲基金“5中2”。在5家醫療中概股中,弘毅投資了泛生子和天境生物兩家。禮來亞洲投資了傳奇生物和燃石醫學。
一直以來,醫療都是弘毅投資重要的版圖。除了在美股收獲頗豐,在港股方面,弘毅也拿下了先聲藥業等一眾醫療企業。
截至目前,弘毅投資在醫療健康產業已出手投資16個項目,投資總金額約百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先聲藥業、石藥集團、康臣藥業、滇虹藥業、天境生物、Fibrogen等醫藥企業,也包括全億健康、東軟醫療、東軟熙康、先聲診斷等器械和醫療服務領域的佼佼者。與此同時,弘毅也打造了醫院投資管理平臺弘和仁愛。
在醫療服務方面,弘毅早在2014年成立專注于醫院投資與管理的弘和仁愛醫療集團。目前弘和仁愛已經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并接連完成對楊思醫院、建德中醫院、慈溪協和醫院等6家醫院的收購。
與弘毅投資不同,禮來亞洲基金是禮來制藥旗下的CVC,禮來制藥(Eli Lilly and Company)擁有140多年歷史,是一家以研究為基礎的全球性企業,于1876年5月創建于美國中西部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創始人禮來上校是藥劑師和美國內戰的退伍軍人。
禮來亞洲基金成立于2007年,投資方向就是亞洲、特別是中國具潛力的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企業。迄今為止,禮來亞洲風險投資基金已經投資了百奧維達、浙江貝達藥業、南通聯亞藥業等 30余家公司。
截至目前,一共管理超過等值美金12億元的資產總額,包括Lilly Asia Ventures Fund I 在內的5支美元基金,以及包括禮安基金在內的4支人民幣基金。
科創板方面,今年禮來亞洲基金拿下了艾力斯、圣湘生物、康希諾生物三家上市公司,港股方面,也投中了榮昌生物、沛嘉醫療。7家醫療上市企業收入囊中,可謂收獲滿滿。
分散投資沒意義!單個項目下重注、多輪投資成新方法論
除了弘毅和禮來亞洲基金的好成績,在5家醫療中概股的投資上,凸顯了投資機構一個新的特點,就是對于看好的項目多輪下注。
比如,在燃石醫學一案上,聯想之星、濟峰資本、紅杉中國皆先后投資3輪、招商國際資本投資了2輪。
天境生物一案上,高瓴資本、天力士投資2輪、康橋資本累計投資3輪。
泛生子一案上,分享投資、嘉道谷3次下注、約印醫療基金也投資2次。
在自己熟悉的案例上,下重注、多輪投資似乎成為一眾機構新的投資方法論。而深究這一邏輯的背后,也很好理解。
好項目總是稀缺的,投資機構將資金集中投向頭部項目,目的是為了追求確定性。以往,一線投資機構不差錢,在投資決策上,也就是手一松一緊的區別,而如今,募資本來就很困難,手里的米少了,自然要珍惜每一粒糧食。
另外,投資也是有成本的。
前期的盡調、財法稅進場,不僅有人力成本,更需要時間成本。與其挑選新的項目,不如對于已經投資過的項目多次下注。此前,清控銀杏合伙人程鵬接受《融資中國》采訪時,曾表示:“沒有特殊原因,默認選擇加投。”清控銀杏采取的是倒推邏輯,除非對項目有根本性看法的改變,否則會持續投資。“不持續跟投的項目對投資經理而言,除非你承認你當時的決策出現了重大失誤。”
這樣邏輯之下,倒逼整個投資團隊在投資項目時更加謹慎。對于某些看不準、拿不穩、不了解的項目,盡量不出手,但對于確信的項目則重注。比如,從2010年第一筆融資起,諾思蘭德總共進行了7輪融資。清控銀杏參與投資了6次,幾乎全程陪伴企業成長的每一個過程。
除了多輪投資,還要重注,比如在埃夫特一案上,基石資本投資了6.6億,基石資本董事總經理楊勝君表示,“分散投資不一定有好回報。”與其把錢分散投在平庸項目上,不如對確定的項目持續投資。
孵化投資是下一個風潮嗎?
除了多輪、重注的方法,五家醫療中概股的投資中出現了“孵化式投資”。
孵化式投資由來已久,在雙創風潮最高點時,百米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孵化器沒有十家也有九家。不過,一些創業咖啡和孵化器因為“二房東”模式被證偽,也隨之進入關停倒閉潮。接棒孵化器的是天使投資。比如,投資了燃石科技的聯想之星最初就是以天使投資出發,投資孵化了超過1000家企業。
除了這類財務投資,還有小米這種產業式“投資+孵化”。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表示,“目前我們的生態企業達到了200多家,其中專注智能硬件的有100多家。疫情期間,小米生態鏈企業石頭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專注掃地機器人,在國際上都非常有競爭力。”
在今年5家醫療中概股中,天境生物就是一個孵化式投資的經典案例。其最大的投資方就是康橋資本。
康橋資本成立于 2014 年,專注于生物醫藥、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三個核心領域,其管理資金規模超 20 億美元。
從投資模式來看,康橋資本不僅是一家 PE,也是一個產業孵化平臺,康橋資本的打法是“孵化+運營”:以聯合創業者的身份與企業共存,參與的每家企業都是重倉交易,全鏈條全周期地支持公司發展。
康橋資本 CEO、董事總經理傅唯曾對媒體表示,“天境生物是康橋資本自建平臺模式的創新嘗試”。
在天境生物一案例上,康橋資本先后投資三輪。2017年,康橋資本CEO、董事總經理傅唯建議臧博士將當時還叫三境生物的公司與康橋資本另一家被投企業天視珍合并,從而迅速建立起兼具研發能力和產品體量的平臺型公司,為此,康橋資本愿意額外追加一億美元投資。
通過這筆追加投資,康橋資本成為天境生物最大財務投資人。從參與創立天境,康橋資本累計投資三輪,隨著天境生物的上市,這筆投資有望收獲10億美元級回報。
除了天境生物,康橋還以孵化式投資的方法,投資了云頂新耀。據了解,云頂新耀完全肇始于康橋資本的創意,后者持有其62.48%股權,傅唯也是公司董事局主席。
幾個月前,云頂新耀剛剛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輪3.1億美元融資,建安實業投資、高瓴資本紛紛進入。7月份,云頂新耀正式遞交了在港交所上市的申請文件,距離康橋資本成立這家公司并為其提供第一名員工、投資第一筆錢、支持其第一個專利產品的誕生也才剛剛三年時間。
除了康橋資本這類孵化式投資,業內還有基金內部創立項目的案例。
去年中旬,安龍基金內部孵化出安龍生物,并在今年7月完成了首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泰科醫藥、盈科資本等。事實上,泰格醫藥等投資方不僅是安龍生物的投資方,也同樣是安龍基金的LP。
內部孵化企業進行二次創業,并非是安龍基金的首次嘗試。在創辦安龍生物之前,基金內部曾孵化了安龍基因。
基金內部孵化企業,在國外早有成功的先例,Third Rock就是最好的佳證。利用資本的力量和科學的眼光瞄準可與全球競爭的first-in-class藥物,孵化創新公司,結合自主研發,加速創新藥物的開發。這一成功案例證明了將投資和創業相結合的商業模式可以非常成功。
一級市場超過萬家機構,頭部機構有多少家?窺一斑知全豹。僅從投資到中概股的情況看,一線機構不足30家。將視角放大到港股和A股市場,又有多少家機構今年收獲退出?
如今,在日趨復雜的一級市場,投資人都在尋找投資到明星項目的捷徑,未來,孵化式甚至是內部創立企業的模式是否會走出一條路?需要時間驗證。
猜你喜歡
利潤破百億,營收增速持續下跌,邁瑞醫療“喜憂參半”
2023年,邁瑞醫療營收增速首次降至15%,這是其自2017年以來營收增速首次跌破20%。2024年第一季度,進一步跌至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