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當選,對中國公司意味著什么?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以美國歷史上最高普選得票數當選總統,幾乎成了全世界網民的嘉年華。當然,特朗普的支持者除外。
接下來拜登面前還有兩個挑戰:一個是特朗普什么時候正式承認敗選;二是在1月份拜登正式就任總統之前的這兩個月里的,特朗普還會搞出什么新花樣,會不會給拜登挖坑、埋雷?
以懂王的尿性,爽爽快快地認輸幾乎是不可能的。套用《私人訂制》里的一句臺詞,即使成全不了自己,也要惡心別人。
對于大多數中國網友來說,顯然更期待拜登的當選,但正如很多美國選民的想法一樣,不是因為拜登足夠有魅力,而是特朗普太討厭,盡管他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
有人說特朗普本質上是個商人,但在針對中國企業的問題上,特朗普連一個商人起碼的操守都沒有做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針對華為、TikTok等中國科技公司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持續打壓。
以往美國針對中國的經濟策略,都是從宏觀入手,比如匯率、關稅、知識產權,不針對特定中國企業。而特朗普過去幾年的手段,是宏觀對抗與微觀打壓一起上,不僅圍繞關稅做文章,還對特定企業甚至個人下手,而且都是以莫須有的罪名亂扣帽子。
以美國國家利益的名義對他國企業展開點對點絞殺,特朗普開了歷史先河。但手起刀落,并沒有換來什么好處。
對華為的制裁,并不能客觀上幫助美國企業獲利。不僅高通、英特爾等芯片制造商收入受到影響,蘋果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是大幅下降近三成。典型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國與國之間最理想的交往狀態,是雙贏;次之是損人利己;最糟糕的局面是損人不利己。特朗普針對中國公司的一系列騷操作,明顯屬于后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向世界的公司特別是科技公司,大都受益于二戰以來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從資本到技術再到思維方式,可以說是與美國商業文明有血緣關系的,懂王的所作所為,等于是一刀把兩者的臍帶切斷了。
在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大旗下,凡是中國的公司,都是有問題的。他不僅成了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新經濟的敵人,也成了燈塔國的掘墓人。
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在于,前者會把眼下的問題作為通向長期目標的路徑,后者則是把長期利益盡可能地在當下變現,不僅不給對手留后路,也不給自己留后路。為自己爽、為眼前爽,是懂王的出招風格。延遲滿足感?不存在的。
拜登的當選對中國公司一定是利好嗎?評價一個政治人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行為是否具有可預測性。
特朗普上任四年,最大的危險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做什么,無論對內還是對外。正如很多美國學者批評的那樣,根本看不出特朗普有什么長期策略(目的和策略是兩碼事)。
在過去一年的競選過程中,拜登針對俄羅斯和中國分別做出了定義:即認為前者是威脅,后者是競爭對手。是否感受到威脅,都是基于眼下的反應,是否感受到競爭,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特朗普把中國科技公司當成了眼下的威脅,但并沒有拿出長期的應對措施,只是一時封殺一時爽。
對于民主黨來說,從經濟上圍堵中國的一個長期策略就是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這個協議誕生于2002年(中國加入WTO的第二年),最初由新西蘭、智利和新加坡發起。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都對這個協議不冷不熱。轉折點發生在奧巴馬上臺之后,宣布美國正式加入,并以盟主姿態號令江湖。
而當時的副總統拜登則是扮演了TPP的急先鋒,到處串訪盟友,力圖在中國之外打造一個西方版的WTO。TPP的本質是降低各國對中國產業鏈和貿易的依賴,與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初衷完全一致。只不過特朗普想單干,而拜登想打群架。
拜登在競選過程中多次提到要重啟TPP,某種程度上是想把特朗普一直想干、但干砸了的目標策略化、體系化、長期化。如果說特朗普是一位想在股市割韭菜的大媽,拜登就是一位把特朗普當韭菜割了的莊家。
只能說,拜登的當選,短期利好華為,長期利空華X。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的戰略,絕不是一時之計啊。
猜你喜歡
拜登:力推2030電動車占比50%,“馬斯克”:沒邀請我
美國東部時間8月5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最新行政命令,在2030年前將電動車銷量提升到新車銷售總份額的40%至50%,并且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這個目標的具體舉措。拜登當選,對中國公司意味著什么?
接下來拜登面前還有兩個挑戰:一個是特朗普什么時候正式承認敗選;二是在1月份拜登正式就任總統之前的這兩個月里的,特朗普還會搞出什么新花樣,會不會給拜登挖坑、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