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滴滴的月活用戶已是Uber 4倍
程維近期接受了央視《新聞聯播》的采訪
昨天,滴滴出行宣布10份國內月活用戶突破4億,這個數據基本可以排進國內移動App的Top 15了。
如果沒有今年的疫情,相信滴滴4億月活的突破點會來得更早一些。但也正是因為疫情,4億月活才顯得彌足珍貴。
那么,4億月活對滴滴來說意味著什么?
作為一個出行平臺,滴滴已經完全可以跟Uber一較高下了:今年第二季度,Uber全球月活用戶是5500萬,去年底是9900萬;即使剔除掉疫情因素,滴滴現在的月活也是Uber的4倍左右。
作為一個交易平臺,滴滴的訂單量已經跨入第一陣營:今年第二季度,美團外賣日訂單量最高峰值是5000萬單、拼多多7000多萬單;國慶前,滴滴全球日訂單量最高達到6000萬。
出行賽道的4億月活與娛樂、社交等賽道的4億月活最大不同是,幾乎用戶的每一次登錄都會產生交易——變現效率更高。
但不得不說,作為一家未上市的超級獨角獸,過去兩年滴滴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調整期。
先是幾起意外事件無限放大了網約車的安全性問題,導致滴滴不得不作出業務調整,其中順風車業務受到的影響最大,某種程度上波及到了滴滴的估值和品牌;
然后是在共享單車賽道收購ofo未果,只能自己從零開始做,期間眼睜睜看著美團拿下并整合摩拜、哈羅單車在五環外崛起;
在生活服務領域,滴滴和美團曾經直接過招外賣……
應當說,從2017年到2018年,滴滴面對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問題交織在一起,可謂創業以來的“至暗時刻”。
而隨著美團成功上市、字節做出爆款抖音,當時很多人不禁要問:滴滴難道要從小巨頭陣營掉隊了嗎?
痛定思痛。過去兩年,滴滴一方面是從管理細節上加大安全風險的管控力度,另一方面走了一條與美團截然相反的路子。
美團是圍繞吃喝玩樂建立自己的護城河的,無論是流量上還是品牌上,都越來越趨于統一。但滴滴所處的出行賽道,安全性是首要問題。所以,內部孵化新業務、各個子業務有自己獨立的品牌,就成了滴滴的戰略選擇。
目前來看,這種戰略已經產生了效果。
首先是4億月活的達成證明了滴滴在出行賽道依然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花小豬的成功上線將此前的業務做了很好的品牌隔離和保護;青桔單車上個月訂單峰值突破2300萬單;社區團購平臺橙心優選在9月29日全國日訂單總量突破280萬單,截至10月底,該服務已拓展至11個省市。
業務獨立、品牌打散,最大的效能就是重拾創業精神,無論是安全問題還是績效考核,都壓實了各個團隊的主體責任。
責任是滴滴過去兩年的關鍵詞。
在風口浪尖的2017和2018年,滴滴最受爭議的地方在于是不是過分強調流量為王而忽視了安全責任、社會責任?事實上,有統計表明,即使在意外事件頻發的那兩年,滴滴平臺的事故率也低于傳統出租車行業,但網約車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受關注度顯然要高得多。
通過產品創新、業務調整,滴滴過去兩年在安全問題上可謂不余遺力,但更大的挑戰其實來自于社會責任。
互聯網下半場各大平臺不再是流量的零和博弈,單純地補貼、燒錢、惡性競爭已經完全不適應新常態下的發展模式。如何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社會效益,正在成為新經濟的顯著特征。
六穩、六保是最近幾年的國之大計,其中第一個“穩”、第一個“保”,都針對的是就業。而網約車、外賣等新經濟已然成為中國充分就業的蓄水池。
2019年,滴滴平臺總共帶動1360多萬個靈活就業機會,其中直接創造靈活就業崗位760萬個,包括700多萬網約車司機、20多萬代駕師傅、1.4萬名單車運維人員;圍繞生態有3000多家租賃公司,間接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計600余萬相關靈活就業機會。
如果把30人以下的公司和個體戶稱為小微企業,滴滴相當于解決了45萬家小微企業的就業問題,而且穩住和保住的核心人群正是最需要就業的人群。
滴滴網約車司機中,21%是家里唯一的收入來源,51.5%是進城務工人員,12%是退役軍人。說是精準扶貧,也并不為過。
對于整個社會的有效運轉來說,最好的商業模式就是企業在尋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客觀上創造了社會價值。網約車平臺滿足了需求端的出行需求,也滿足了供給端的就業需求,商業模式的飛輪效應,也是社會的飛輪效應。
當然,滴滴4億月活的實現,全部都在國內市場,即使如此,滲透率也只有3%,距離8%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如果把眼光放的更長遠一些,滴滴在智慧交通、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的投入,要遠遠比網約車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