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又看上一個新風口,IRR最高20%,黑石、鼎暉、遠洋已布子
01
火了!
千億資金涌入IDC
這個夏天,IDC(數據中心)投資火了。
“一個指標值上億,有錢都沒處投了。”在一家投資機構接觸過不少IDC項目的李磊跟投中網透露。
“不是你想進入就能進入,國企和大型民企才有能力布局。”創業者秦杰,服務過谷歌,臉書,菜鳥等大企業的數據中心建設。在他看來數據中心門檻不是一般的高,眼下的數據中心投資主要是指標生意——牌照一開,黃金就來。
但指標的價值,在一些上市數據中心專業服務商眼里看來,這反倒是最不重要的。一位數據中心高管對投中網表示,“整個行業具備數據中心資質的有1000多家,指標根本不是問題。”
但這不妨礙熱潮里的投資者們占坑。
先開始這還只是小玩家追逐的風口,但連黑石、高瓴這樣的大PE也進場之后,數據中心的熱度有了質感。
PE層面的數據中心投資熱潮,從今年6月開始一直熱到現在。
6月22日,萬國數據完成了逾5億美元的新融資,高瓴資本一家就出手了4億美元,最終獲得萬國數據3.8%的股份。
就在6月22日同一天,同在美國上市的IDC服務商世紀互聯也獲得了黑石集團1.5億美元的投資。
緊接著,7月,遠洋資本發行了國內首單IDC新型基礎設施ABS,基礎資產為云泰數通的IDC服務收費收益權,項目儲架規模為32億元。
7月23日,中信產業基金(CPE)正式與萬國數據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以承接北京通州的一個大型新IDC項目,耗資約26億元。
到了9月,由黑石前高管們組建的私募機構Stone peak與Digital Edge共同投資10億美元成立合資公司投資數據中心,目前已經在日本啟動了兩個項目。
伴隨著數據中心投資熱,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也隨之瘋漲——萬國數據、數據港、世紀互聯股價半年內接近翻倍;創業公司如秦淮數據,也準備趁熱打鐵,赴美上市。
在國際范圍內,數據中心的標桿早就有了——全球第一大的數據中心上市公司EQIX目前市值超660億美金。全球第二大的DLR,市值近400億美金。
這股投資熱浪,其實早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了。戴德梁行北區估價及顧問部主管胡峰對投中網表示,去年下半年有關IDC的咨詢客戶就越來越多,眼下IDC已成為除寫字樓和物流地產外投資機構2020年最青睞的物業類型。
保守估計,近千億資金正在涌入數據中心產業,這種瘋狂的投資熱背后,是數據中心供不應求。Stone peak高級董事總經理Brian在一份聲明中說:“亞太數字基礎設施市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需求持續超過供應。”
02
圍獵
3000億新風口的投機者
那么數據中心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市場?
根據中國 IDC 圈科智咨詢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IDC業務市場規模超過1500 億元,預計到2022年將超過3200億元,同比增長28.8%。
3000億,或許還只是保守估計。隨著5G大面積推廣,云服務需求增長,基礎設施公募REITs開閘,中央首次把IDC列入“新基建”……數據中心投資只會更火。
這個爆火的風口,也迎來了一批批圍獵者。
最先一批涌進來的是嗅覺敏銳的掮客,他們大多數有著數據中心的專業從業背景,借助對行業的了解倒賣指標,居間融資。
王勇是一家大型公司的數據中心負責人,最近就在幫一個數據中心項目找融資,建設批文都有,就差錢了。但王勇接觸過的一些社會融資利率太高,不劃算,還得繼續找。
比掮客投入力度更大的還有2類機構:一類是項目玩家,一類是專業不動產PE。
所謂“項目玩家”,指的是那種政府關系好,能拿到批文,找一個通用的IDC研究院,幾個設計人員就能搞出一個IDC。
“項目玩家沒想那么多,以為蓋起來拉幾個客戶就行了。沒有考慮成本匹配、對客戶的適應度、靈活性、長期的投資回報等問題。現在這一波供應起來了以后,客戶隨時能跑,做到最后壓力很大,一堆遺留問題。”
一位從事IDC運營的上市公司高管對投中網說,“我們擦屁股的事干的太多了,他們進去以后才明白,IDC不是那么好干的,不如趁早套現算了 。”
項目玩家漸次退場后,大PE成為數據中心投資主力。
這么多玩家林立,如此多熱情涌入,數據中心到底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戴德梁行北區估價及顧問服務部主管胡峰認為,數據中心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資金門檻較高,有足夠資金支持的企業才有能力去布局。
僅從投資門檻來看,北京、上海品質較高的數據中心(IDC)建設成本大約為30000-40000元/KW,折合成單個標準機柜的建設成本約為15萬元。單個數據中心的投資門檻基本都是幾十億起。
但資金并非數據中心投資最大的門檻,數據中心的運營離不開電力和網絡的保證,政府與基礎電信運營商的支持也至關重要。數據中心投資盡管火熱,但一腳邁進去之后坑也不少。
03
玩火
一入IDC深似海
一個IDC的投資門檻大概多高?
“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IDC研究團隊,基本一個小時聊下來就知道這個資產能不能投了。”接觸過不少IDC項目的李磊談到,投資IDC需要專業、長期的積累,需要有系統性的IDC投資運營能力,包括成本核算、現金流核算、估值能力、運營能力、客戶等能力。
這個行業的復雜還呈現在人力結構上。投中網了解到,IDC是一個極度復合的行業,HR招人時,既需要懂設備、網絡、軟件、也需要懂邊緣計算、懂5G、芯片的,甚至還要懂水電安裝的,“原來這些人是不會在一個公司的”。
所以,要做IDC,門檻不低。
“一組5000個機柜的整體資金要8.5個億,參股的機構單筆出2個億,能出這么大筆資金的只有大機構,或者對行業有所了解,并不是看IDC火了就想撈一把的人。”李磊覺得這不是普通玩家輕易能入場的行業。
但大PE入場也并非易事,IDC投資第一道關就是估值難度。
李磊跟我們表示,IDC的估值涉及到很多方面,區位、能評、電力、土地賣不賣、有沒有客戶、地是新地還是老地、一層還是多層、有無電梯、承重多少等等。
其中,最影響估值的四大因素是:地段、能評、電力、客戶。
從成本端來看,IDC的整體擁有成本由直接成本、電力成本、財務成本、運營管理成本、空置成本等組成,其中電力成本占比超過了一半。所以,這使得很多IDC的估值,實際上是用批下來的電來估值的。
鼎暉投資甚至認為,一個IDC項目的價值上限,取決于其配給的電力容量,這是由政府審批所限制的;而一個區域的IDC項目的供給上限,取決于這個區域的電力設施配套,這是由電網規劃所限制的。
不過,在所有要素當中,選址布局是IDC建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選址成功了,IDC建設基本就成功了一半。
IDC選址首先看地段。通常,IDC在一二三線城市的布局有所側重,按功能不同,熱處理中心、數據處理中心一般會放在一線城市,要求交通便利;冷處理存儲中心一般會放在相對偏遠的地區,要求能源、水電發達。
雖然IDC選址的基本道理不難懂,但實操中不少項目玩家還是會踩坑。比如,業內人士點評亞馬遜(AWS)在寧夏的布局就覺著選址有誤,“是被招商引資吸引的,寧夏看上去有比較冷的水,但最大的問題是網絡。”
還有一批早年去內蒙古建數據中心的項目公司,似乎也踩了坑。一位業內人士回憶,“七八年前,政府、運營商一窩蜂去內蒙古建設數據中心,現在剩下的沒幾個了,一般的公司早死了。因為沒客戶,距離太遠了,網絡也不合適,很多配套要素都沒有。”只有極少數熬下來的數據中心,接了冷數據存儲的業務,又回了一口氣。
交通問題也是一大隱藏的門檻,這會左右未來客戶的類型。外地的數據中心很難服務好總部集中在北上的金融大客戶。因為一旦發生問題,金融機構的工程師是要趕往現場處理的,即便交通再便利,物理距離沒辦法縮短,金融機構等不了那么長時間。
作為數據中心的超級大客戶,金融機構是主力,云計算公司也是大客戶,它們不約而同都對一線城市的需求更旺盛。在供給端,云服務商希望自己的服務器離用戶最近,使得一線城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客戶端的需求傾斜也左右了入場的投資機構。李磊說,“投資人的心態是,只有在一線城市有IDC,基本上就不愁賣。”加上一線城市IDC往往有穩定的現金流,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投資一線城市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數據中心資源最為集中,其上架率達到60%-70%,但由于云計算和互聯網催生出來的需求還沒有完全得到滿足,持續出現20%到25%的供需缺口。
而在西部地區、包括內蒙等北部地區,數據中心總體為供大于需。
龐大市場前景下的供需錯配,使得5G和云計算還沒來,IDC投資就提前進入了“卡位賽”。
04
盛宴
IRR 10-20%,PE搶灘北上廣深
這場“卡位賽”投資收益如何呢?
蘋果IDC業務的主管人士對投中網表示,業內的IDC項目估值均以10倍計算。
目前來看,IDC收益率顯著高于傳統物業收益率。
中金公司在數據中心的研報中披露,目前國內運營領先的IDC服務商投資的回收期約在5至6年,投資的IRR約在17-20%之間。
戴德梁行胡峰表示,IDC的IRR(投資回報率)通常為10-20%,其中批發型IDC的IRR多處于10-15%,零售型IDC的IRR通常處于15-20%。
中信資本是國內深度參與IDC投資的機構之一,中信集團旗下信金IDC產業基金總經理薛亮的團隊分析,土地、市電引入成本如果超過25%、達到30%時,整個項目的IRR會下降得厲害。比如北京,土地就是貴,電力引入也貴。所以,北京IDC的成本確實比周邊地段要高很多。
PE入主之后,項目玩家的打法不靈了,投資專業化的數據中心服務平臺成為更高效的參與方式。
拿國內IDC市場為例,除了黑石、高瓴近期加碼IDC運營商外,早在2019年,貝恩資本就收購秦淮數據,Actis英聯投資投資了朝亞控股,基匯資本與中金數據建立合資伙伴關系。
在去年,萬國數據與GIC(新加坡政府投資)達成合作,采用輕資產的模式承接國內客戶在邊遠地區數據中心項目。據投中網了解,這種模式IRR雖然不高,但收益非常穩定。
至于萬國數據與中信產業基金合作收購的通州數據中心項目,投中網了解到,萬國數據之所以收購是因為該項目體量大、地理位置稀缺,整個手續比較完整。
盛宴很熱,但投資總歸要退出。還有一個退出通道的利好,助推著這股數據中心投資熱——REITs開閘。
在海外,IDC的退出方式較為多樣,有上市、直接交易和REITs等方式,其中REITs化IDC占全球IDC市場份額比重30%左右,比如美國的Equinix、Digital Realty Trust和新加坡的Keppel DC REIT等。
今年上半年,全球160只市值超過20億美元的REITs中,有三只IDC相關的REITs躋身表現最強勁的20強之列,平均總回報率約為14%。國內目前主流的退出方式還是公司上市和直接交易。
不過,高力國際副董事陳芳茗告訴投中網,REITs新規要求嚴格,滿足REITs條件的項目相對有限。
“REITs要求項目要有所有權,目前很多成熟的項目是沒有底層房地產資產的,很多是一個長期的租約,另外還需要有三年盈利期的要求,目前我們預計可能某些大的IDC公司會拿單個大體量含土地產權的成熟穩定項目出來試水。”
以信金IDC產業基金為例,其為5+2的模式:開發持有五年,通過發REITs或設立IPO的模式退出。
信金IDC產業基金總經理薛亮表示,其發行的IDC基金,LP的IRR要達到15%。不同的資本有不同的特征:人民幣基金不一定要持有物業,退出的估值倍數(EV/EBITDA)按8-10倍;美元基金一定要持有物業的,退出是按10-12倍。
Actis合伙人曾表示,可以將IDC項目本身、所有土地、能評、電力、網絡等合約及證照、完善的管理、銷售和項目運營團隊打包在一個公司內,退出時以“平臺交易”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來實現更高的溢價。
IDC投資收益頗豐,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到最后,成為盛宴的主角。一家IDC專業運營商感慨:“IDC是一個長跑生意,最后比拼的是綜合能力和規模。”行業從項目分散走向集中化是數據中心必經的一個過程。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李磊、王勇、秦杰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