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70億 這一屆機器人創業者沒空見VC
機器人時代,正因疫情在加速到來。如今,在商場、餐廳這類服務場景中,機器人的身影越來越常見。
行業也正在迎來一波快速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創業者們也變得越來越忙,甚至有創業者幾乎沒有多余精力見投資人,但投資人們紛紛將目光對準它們。
此背景下,在經歷了去年的資本寒冬之后,機器人行業也進入“吸金”模式。
據不完全統計,從今年1月到9月,機器人賽道至少有67次融資事件,僅披露的融資金額就達70億元。資方包括紅杉資本中國、愉悅資本、源碼資本、深圳高新投等多家一線機構。
其中,3月、5月、6月、7月,每個月都發生10次融資事件;4月,發生了9次融資事件;而1月、2月、8月,也分別發生5次、4次和7次融資事件。
雖然關注機器人賽道的投資機構驟增,但是機構的判斷邏輯并沒有發生變化。投資人依然關心行業是否剛需,訂單能否持續和產品是否具有差異化優勢。
事實上,在疫情下,市場也經歷了一次小規模洗牌。淘汰了一波家庭服務類、教育類的非剛需性機器人項目。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行業在洗牌,但這場疫情給機器人行業帶來的是長期利好,且該賽道會成為資本持續追逐的熱點。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采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機器人創業者忙瘋了
“我現在在忙,晚上9點多可能有時間。”最近,鉛筆道向面向餐飲、醫療等場景的無人配送機器人項目的創業者劉偉(化名)提出采訪需求后,在2小時后,對方才抽出時間,簡單回復了鉛筆道。
“不好意思,我這太忙了,你有什么問題可以發過來,我有空回復。”到晚上,該創業者再次表示,因為接下來還有會議,不太方便馬上采訪。
……
不僅是與媒體對接滯后,創業者們甚至沒有時間與投資人去對接。
“企業方在疫情關鍵時刻都在忙著做業務,幾乎沒有多余精力見投資人。”FA機構青桐資本執行總經理陳蓉鴻透露,在疫情期間,他們服務的一家醫療服務機器人項目的業務量劇增,每天都會有好幾家機構想來深入了解項目。但因為創始人太忙,很多時候連見投資人的精力都不多。
疫情以來,機器人行業的創業者們確實“忙瘋了”。
劉偉表示,他們公司因為疫情,迎來了一波紅利。在疫情一開始,因為機器人能夠有效降低醫務人員在配送藥物過程中造成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公司醫療無人配送的業務一下子增長很快。
“在不到10天的時間內,我們的庫存機器人就被幾家之前接觸過的醫院都購買了。”劉偉透露,在這之前,一般醫院都會認為無人醫療配送機器人可有可無,甚至對這個概念“不感冒”。
到4月,國內疫情開始好轉,他公司的生意就更好了。
這期間,餐飲行業陸續復工,但大家更注重公共衛生。對消費者來說,送餐機器人這種無人接觸的配送方式,不僅讓消費者可以更加放心地點餐,保證服務人員的安全,還能直接減少服務員的用人成本。
一時間,無接觸配送機器人成為很多餐廳復工的標配產品。據悉,海底撈、巴奴火鍋、廣州酒家、外婆家等一大批餐飲頭部品牌,都已在餐廳中使用送餐機器人。
擎朗智能創始人李通也曾表示,此次疫情讓公眾對餐飲機器人的接受度與熟悉度進一步提升,市場需求量也會在未來不斷上升。“此前,大家對送餐機器人的印象還是營銷噱頭,疫情加速了餐飲企業對送餐機器人的關注和需求。”
同時,與餐飲場景相似的酒店等其他服務業場景中,首旅如家、萬豪、凱賓斯基、香格里拉等酒店企業也都早已引進酒店服務機器人,以代替雇員做不愿意做的跑腿送物等高重復性工作。
除了餐飲、醫療、酒店領域,機器人在其他行業也遍地開花。一位制造工廠的創業者表示,疫情后的復工難并不簡單,很多工人都被“困”在家,不能及時到崗。因此他不得不放棄繼續招人,用200多萬元引入工業機器人設備,從而加速生產節奏和規模。
顯然,機器人時代,正因疫情在加速到來。
疫情下的機器人投資熱
隨著企業需求的提升,疫情以來,機器人賽道在資本市場也異常熱鬧。
然而在去年的資本寒冬之下,機器人行業的日子并不好過。
2019年,人工智能行業的融資數量和金額呈現出斷崖式的下跌,資本紛紛往頭部企業集中,小公司生存艱難。即使是頭部企業也在上市途中遇阻,裁員收縮的消息不斷。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下滑6.10%。
但今年,陳蓉鴻明顯感覺到,從下游應用場景來看,醫療服務型機器人更受資本關注。在抗疫期間,從醫療護理,到巡診送藥,再到消毒測溫,醫療服務機器人頗受醫院歡迎。
此外,在某些“機器換人”剛需的場景,比如工業生產環節的焊接、噴涂等,也是疫情之后,投資機構會持續關注的領域。
她介紹,青桐資本正在服務的一家爬行焊接機器人項目,因為是全自動化焊接,效率相比人工焊接至少可節省60天,可替代10-12個焊工,將焊工從高危的工作環境中解救出來。這個項目也引起不少投資人的關注,“特別多投資人對該項目感興趣!”
另一位投資人趙亮(化名)也向鉛筆道表示,今年以來,他所在的機構十分看好機器人相關的項目。“有好的項目歡迎介紹給我。”
事實確實如此,在疫情大環境影響下,服務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工業互聯網類機器人受到資本的熱衷,且在過去8個多月中,頻繁出手。
據鉛筆道不完全統計,從今年1月到9月,機器人賽道至少有67次融資事件,僅披露的融資金額就達70億元。資方包括紅杉資本中國、愉悅資本、源碼資本、深圳高新投等多家一線機構。
其中,3月、5月、6月、7月,每個月都發生10次融資事件;4月,發生了9次融資事件;而1月、2月、8月,也分別發生5次、4次和7次融資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室內配送機器人企業普渡科技,更是在今年7月,剛剛拿到美團獨家投資的過億元B輪融資后,又在8月完成了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的近億元B+輪融資。
當然,與幾年前盲目“蹭熱點”不同,疫情期間,雖然關注機器人賽道的投資機構驟增,但是機構的判斷邏輯并沒有發生變化。
陳蓉鴻表示,投資人依然關心的是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1)場景是否是剛需,還是只是疫情下的偽需求;
2)是否能規模化,疫情之后訂單能否持續;
3)是否具有差異化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最終受到資本追捧的項目,其實都是很早就在各自場景下形成領先優勢的企業。”她表示,疫情對這類機器人企業而言,只是一個催化劑。
機器人賽道將成資本追逐熱點?
雖然機器人行業一片火熱,但在疫情下,也經歷了一次小規模洗牌。
陳蓉鴻表示,疫情之下,公共服務領域和生產制造行業的“無人化”“省人化”需求不斷上升,機器人行業也因此開啟加速狀態。這讓那些產品迭代能力強的企業,迅速抓住機遇,而那些自身產品、技術及市場偏弱的企業卻也在疫情下被市場加速淘汰。
據她了解,在疫情下,市場也經歷了一次小規模洗牌,淘汰了一波家庭服務類、教育類的非剛需性機器人項目。
這樣的行業洗牌并不讓人意外。
投資人趙亮解釋,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有些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需要的一些零部件不能一下子到位,機器調試達到設計產能也需過程,使上游、中游的機器人企業面臨原材料漲價、用工難的困擾。
4月后,雖然大部分企業開始復工,國內自動化改造的需求上漲,有些機器人企業迎來了訂單,但也可能會面臨收款延到明年的困擾。
不過,投資人們都認為,對機器人行業來說,疫情更多的是給機器人行業帶來了長期利好。
“自動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趙亮認為,大部分人都對機器人存在誤解,感覺機器人必須是人形的,可以面對面互動。實際上,許多大到汽車、小到一個飲料瓶的產品,都有工業機器人參與生產,服務機器人的應用也很普遍,比如掃地機器人和AI客服機器人等。
“實際上,任何臟、重復性強和危險的工種,都值得機器人企業深耕,也是市場上的新機會。”趙亮表示,只要技術進步,機器人的能力越來越豐富、智能化,未來的機器人產業有無限可能。
陳蓉鴻也覺得機器人市場存在大量新機會。
她認為,從上游來看,機器人市場機會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服務型機器人的環境感知、運動控制、人機交互、操作系統及芯片等幾大技術模塊的技術創新機會;另一方面,工業型機器人的控制器、減速器、伺服電機、配套傳感器的國產替代機會。
從下游應用來看,她和所在機構會更關注垂直細分場景,具有場景積累優勢及技術競爭壁壘的領域,以及5G+機器人的創新應用。
她表示,機器人未來有望成為場景數據的入口和連接者,成為實現全場景數字化的重要環節。而5G的落地將為云網邊端協同一體化提供基礎設施。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為 18.4 億美元,占全球市場比例為19.9%,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近5年的復合增長率為 40%,增長速度快于全球市場。中國電子學會預計,隨著停車機器人、超市機器人等新興應用場景機器人快速發展,2021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接近40億美元。
正如陳蓉鴻所說,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機器人行業仍有新機會,且會持續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