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開了養生咖啡店,造價7000萬
“咖啡泡枸杞,爽到心窩里”,沒成想竟然成了真。
近日,小紅書、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之上,開始有人曬出一家新晉網紅咖啡館,在這家咖啡館的菜單上,枸杞拿鐵、清熱甘草拿鐵、羅漢果美式、益母草玫瑰咖啡……西方的舶來品與中國數千年的中藥文化,第一次在一起碰撞、融合,調動人們好奇的味蕾,調和成社交媒體之上的狂歡。
這是300多年中華老字號藥堂同仁堂開在北京雙井的一家新晉“新零售”店鋪,亦是同仁堂在拓展新的消費客群的一大跨界嘗試。“新零售”是同仁堂相關負責人對這家店鋪的定義,而這也是同仁堂在2020年最重要的戰略之一,開出的門店,叫知嘛健康。
從“養生系奶茶”王老吉,到“中藥味咖啡”同仁堂。中國飲料市場總是不缺顛覆者,而今這些“老字號”也來攪局。瑞幸還在風雨飄搖,老字號的進駐會再攪起一番漣漪么?
同仁堂的新零售夢想
透過同仁堂咖啡,可以窺見同仁堂的新理想。這家已有371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正極力擺脫傳統藥商的枷鎖,并極力向新零售靠攏。
新零售,是同仁堂對知嘛健康的全新定位。
同仁堂內部知情人士對投中網透露,目前同仁堂的業務共分為三部分,上市公司同仁堂股份、同仁堂健康、同仁堂康養,這次新開拓的知嘛健康是涵蓋在同仁堂健康旗下,是同仁堂健康藥業集團布局大健康新零售業務的全新子品牌,旨在將傳統中醫藥精華和現代健康養生結合,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精準健康服務,滿足國民不斷升級的健康消費體驗。當前,這一業務在同仁堂內部已經被視為最有增長潛力的板塊。
“其實這兩家已經開設的門店賺不賺錢不重要,只要能起到引流效果,目的就達到了。”該知情人士對投中網表示。
于是,知嘛健康門店的打造上,同仁堂極盡其奢。當投中網走進知嘛健康雙井店門店,進門鋪面而來中藥氣息。在這家面積約為500平的店面里,一樓左側是同仁堂產品售賣區,右側是咖啡餐飲售賣區,中間為顧客堂食位,循階上樓,二樓是中醫問診區。
一家兩層的門店,被明確劃分為三個功能。現場燃起的煲湯燉茶的爐灶,室內裝潢相當豪華,店內不管是店內中式360°立體敞開式的廚房,還是以中藥砌頂的天花板,都在極力實現傳統復古元素與現代時尚的碰撞。
其市場部工作人員告訴投中網,這家店面僅裝修費用便花去了300萬元。而大興店的內部陳設更為奢華,裝修造價達7000萬元,被稱之為“知嘛學院”。橫跨象、食、養、醫四大產品服務。據了解,大興門店的打造則是致力于覆蓋多元化購物休閑場景,打通線上線下場景消費,成為醫藥療養界的“宜家”。
這首家同仁堂“咖啡店”其實在2019年10月18日就已開業,真正“火”起來還是自打今年7月,不斷有網紅、媒體前來該店探店之后,其網紅打卡地屬性愈發明顯,客流也較早前半年之處有了幾何倍數增長,當前月流水約為150萬元,雙井店目前已經實現盈虧平衡。
業績下滑
之于為何會開拓這樣一條業務條線,業界紛傳與同仁堂業績頹勢有關。這一說法在同仁堂股份的財報中或能窺其端倪。
2020年4月3日,同仁堂公布了2019財年全年財報。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同仁堂營收達132.77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142.09億元下降6.56%;凈利潤為9.85億元,相比2018年同期的11.34億元下降13.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2.39億元,同比減少31.55%。
對比歷年財報,這是同仁堂十年來首次出現營收與凈利潤雙雙下滑,上一次下跌還是在14年前。不過,在2018年的時候,同仁堂營收增速就從兩位數降到了6.23%,當年凈利潤增速雖然為11.49%,但扣非凈利潤增速則僅為0.22%。
也就是說2018年起,同仁堂就已經開始降速,2019年則出現降檔下滑。在二級市場,同仁堂也是自2018年5月間創下階段高點后,一路下滑,至今股價接近腰斬。
“要么上天堂,要么煮青蛙”,三年前,一位投資者對同仁堂做出了這樣的股價走勢預判。而今來看,這家老字號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刻。
而新零售,正是同仁堂當前能夠看到的一片藍海。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測,未來幾年新零售交易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達115.27%,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8萬億元。
市值413億元,老字號極力避免“煮青蛙”
同仁堂做新零售能做起來嗎?單從最打眼的咖啡來說,即便2018年瑞幸咖啡突然闖入,分食星巴克在中國的咖啡市場,也未能攪起整個咖啡行業太大波瀾。此番同仁堂闖入,毋庸置疑的是,在國內至少沒有幾家公司能有同仁堂這一超過300年、一字萬金的超級IP。
如果上溯同仁堂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同仁堂創始家族樂家早在明朝永樂年間便在京城走街串巷做鈴醫,1669年同仁堂招牌形成,第四代傳人樂顯揚開始在太醫院出任出納文書的吏目,并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
從最初的同仁堂藥室、同仁堂藥店到北京同仁堂集團,經歷了清王朝由強盛到衰弱、幾次外敵入侵、軍閥混戰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滄桑,其所有制形式、企業性質、管理方式也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同仁堂經歷數代而不衰,在海內外信譽卓著,樹起了一塊金字招牌,可謂藥業史上的一個奇跡。
現在的同仁堂,已并非樂家人所有。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樂家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由職工代表推舉為北京同仁堂經理;1954年樂松生向國家遞交公私合營申請書,同仁堂成為公私合營企業;1966年開始,同仁堂成為全民所有制的國有企業;1992年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成立,公司以生產、銷售中藥為主導,集產供銷、科工貿于一體,成為國有大型一類企業。
1997年北京同仁堂集團獨家投資成立同仁堂股份公司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同仁堂股份公司投資成立同仁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當前,同仁堂的市值為413.64億元。
一部同仁堂發展史,恰是半部中國現代企業改革的歷史。但在同仁堂國有化半個世紀之后,同仁堂的企業內部治理存在系統性問題開始被越來越多人關注,改革進度遲緩也一直是很多投資者詬病同仁堂的焦點,眼下的醫藥市場環境也在發生重大的改變,老字號變則重生已是不能阻擋的趨勢。
除卻涼茶、咖啡之外,同仁堂還曾跨界母嬰市場。2018年,同仁堂曾相繼推出同仁堂化妝品和衛生巾,聲稱“你的面膜也能帶點中草味”。
當前,京味兒“造養風”正在成為新風潮。同仁堂之外,王老吉也在與其暗中較量。早在2016年,在王老吉和加多寶打得熱火朝天之際,同仁堂涼茶就曾出場。2019年,王老吉又推出了兩款“養生系奶茶”產品,“荷葉嘟嘟奶茶”和“青蔗脆脆鮮奶”,而這次,同仁堂則直接進軍枸杞咖啡市場。
傳統業務發力不足,除了新零售外,同仁堂康養曾經亦是同仁堂另一著力點。當前,北京同仁堂健康養老全國戰略已經正式落地實施,并推出了同仁堂粹和“金魔方”養老服務體系及會員產品。同仁堂首個康養生活館亦已在2018年10月正式營業,但2年過去,目前同仁堂康養生活館在京仍只有3家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