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石股份沖IPO:營收連降,依賴關聯公司,資產、負債存隱憂
繼2019年從港股私有化退市后,2025年又攜“風電玻纖織物全球市場份額超35%”的光環叩響A股大門,這就是振石股份的IPO征程,儼然一部傳統制造企業穿越產業周期的資本突圍史。
近日,上交所正式受理振石股份滬主板上市申請,39.81億元的募資規模彰顯雄心,擬投資于玻璃纖維制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復合材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西班牙生產建設項目和研發中心及信息化建設項目。
然而光環之下暗影浮動,連續兩年營收雙降、高度依賴關聯方、IPO前夕突擊大額分紅。當這家由浙商二代張健侃掌舵的“隱形冠軍”揭開面紗,市場不得不審視其華麗數據背后的真實成色。
風電產業鏈的凜冬中,振石股份能否借資本之力破局?
01
業績滑坡與高負債:風光賽道里的逆風局
天眼查數據顯示,振石股份是一家從事清潔能源領域纖維增強材料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自成立以來圍繞清潔能源領域的前沿應用,從材料端為下游應用持續提供高品質、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覆蓋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建筑建材、交通運輸、電子電氣及化工環保等行業。當風電行業從高速增長轉入存量博弈,振石股份的業績下滑表象之下,潛伏著更致命的現金流與負債結構性矛盾。
招股書勾勒出一條清晰的下滑曲線:振石股份2022年、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52.67億元、51.24億元、44.3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74億元、7.9億元、6.08億元。

盡管振石股份歸咎于“風電拉擠型材價格戰”和“原材料降價傳導滯后”,但核心癥結在于其業務高度捆綁清潔能源賽道——超80%收入來自風電、光伏材料,而2024年全球風電產業鏈的產能過剩與價格內卷,迫使其主動放棄低利潤訂單,折射出行業紅利消退期的被動。

更值得警惕的是現金流異常:2023年振石股份歸母凈利潤7.9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卻為-4.09億元,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滑后現金流才勉強轉正至1.03億元。其根源在于近五成的營收“打白條”——2024年末應收賬款余額達21.08億元,幾乎覆蓋半數銷售收入。下游風電葉片制造商的長信用周期,將振石股份拖入“紙面利潤”的流動性困局。

高負債成為另一重枷鎖。2022年至2024年振石股份資產負債率維持在67%-72%,顯著高于行業均值。對此,振石股份解釋稱,“系融資渠道較為單一,主要通過銀行借款滿足因生產經營規模擴大而產生的營運資金需求”,并坦言,“隨著業務規模的持續快速擴張,資產負債率未來可能進一步提升,將致使生產運營面臨一定的財務壓力與風險,將對生產經營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
截至2024年末,振石股份短期借款、長期借款合計超40億元,利息負擔沉重。矛盾的是,振石股份在IPO申報前的2022-2023年突擊分紅11.4億元,占兩年歸母凈利潤總和超七成。一邊高息舉債,一邊大額分紅,財務策略的邏輯矛盾令市場側目。

表面是業績周期性波動,實質是過度捆綁單一賽道疊加回款能力缺失,導致內生造血能力衰竭,被迫以融資手段掩蓋經營短板。
02
關聯交易與治理隱憂:獨立性的生死局
振石股份引以為傲的供應鏈協同,在招股書披露后暴露出對關聯方中國巨石的依賴,獨立性缺陷或成上市最大攔路虎。
振石股份最受詬病的,是其對中國巨石的深度依賴。2022年至2024年,振石股份向中國巨石采購玻璃纖維金額占營業成本比例從52.98%升至62.43%,關聯交易總額占比很大。盡管振石股份聲稱采購定價“符合行業慣例”,但實控人張健侃自2019年5月起擔任中國巨石董事,采購獨立性與成本可控性難免遭受拷問。


歷史治理瑕疵埋雷,內控整改待檢驗。招股書披露,振石股份曾存在轉貸、開具無真實交易背景的商業票據及信用證獲取銀行融資、資金拆借(含關聯方資金占用)、無真實交易背景的應收票據背書轉讓、票據找零等財務內控不規范情形。此類操作雖已糾正,但暴露出“振石系”資本網絡內復雜的資金往來。在A股嚴監管語境下,歷史污點可能放大監管對關聯交易資金流動的審查強度。

股權高度集中,實控人父子掌控96.51%表決權,股權結構進一步加劇治理風險。張毓強、張健侃父子通過桐鄉華嘉、振石集團等主體絕對控股96.51%,公眾股東制衡機制幾近于無。
縱向產業鏈整合的協同效應,已異化為對關聯方的生存依賴。若關聯交易定價公允性遭質疑,將直接動搖持續盈利能力根基。
03
募資擴張的悖論:產能消化與轉型困局
39.81億募資投向的產能擴張計劃,與行業下行周期及技術路線變革形成錯配,“重硬件輕創新”的路徑依賴凸顯轉型焦慮。

產能擴張遭遇行業凜冬。逾84%募資(33.48億元)投向兩大生產基地,旨在擴大風電玻纖織物及復材產能。然而2024年振石股份已因“惡性價格競爭”主動減產,全球風電產業鏈產能過剩警報未除。逆周期擴產恐將加劇產能閑置風險,拉低投資回報率。
研發投入短板的長期隱憂。僅2.75億元用于研發中心(占募資額6.9%),與3.62%的研發費用率(2024年)共同昭示創新投入不足。在碳纖維替代玻纖的技術變革窗口期,研發資源配置的失衡可能削弱技術護城河。

海外布局遭遇地緣政治拷問。西班牙基地3.59億元投資直面三重挑戰:歐盟碳關稅抬升成本、反傾銷調查威脅貿易通道、《凈零工業法案》推動的本土化政策擠壓中資空間。
當風電行業從粗放擴張轉向技術驅動,振石股份仍以產能杠桿替代創新突破,募投項目與產業趨勢的錯位恐將衍生新庫存風險。
振石股份的IPO敘事,本質是傳統制造企業在產業周期更迭中的生存樣本:它依托中國巨石供應鏈紅利成為風電材料龍頭,卻因關聯交易埋下獨立性隱患;它抓住清潔能源風口快速擴張,卻在行業產能過剩時陷入業績滑坡;它試圖以資本杠桿破局,但募資結構的失衡暴露戰略短板。
真正的破局點,或許在于三個“重構”:重構供應鏈(降低對中國巨石依賴)、重構技術壁壘(提升研發轉化效率)、重構市場邏輯(從產能驅動轉向需求定制)。當風電產業從“跑馬圈地”進入“精耕細作”,振石股份需要證明自己不僅是規模冠軍,更是技術突圍的破局者。博望財經將持續關注。
猜你喜歡
振石股份沖IPO:營收連降,依賴關聯公司,資產、負債存隱憂
當風電產業從“跑馬圈地”進入“精耕細作”,振石股份需要證明自己不僅是規模冠軍,更是技術突圍的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