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數讀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預留發展空間
3月5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系列關系國計民生的數字目標,引起國內外熱議。
01
5%為長期規劃發展預留空間
政府工作報告列出的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第一項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這個目標數字與不少經濟學家會前的預期一致。
很多人也許會問:國內GDP增長目標為什么是5%,而不是6%或4%?
國內GDP增速不設在6%,原因相對簡單:不是不想,而是實現非常困難。
中國經濟已經過了高速增長期,自2007年以后,國內GOP增長就一直處于一個下降通道,從最高時的年增長超過12%,一路下滑到疫情爆發的2020年的低于4%。
國內GDP增速不設在4%甚至更低,原因相對復雜:一是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目標需要;二是現實不允許。
現實不允許的情況比較復雜,這里僅就年輕人就業問題說明一下。
目前,國內每年都有上千萬應屆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要解決年輕人相對充分的就業,國內GDP增長就必須保持適當增速,只有5%左右的增速才能保持較大的經濟增量,用以滿足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需求。
從遠景目標來看,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從2021年到2035年,經濟年平均增速需達到4.73%。隨著經濟總量越來越大,增速目標大概率前高后低,因此,前期適當設定高一些,可以為長遠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過去兩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均設置為5.0%左右。2023年實際增長5.2%,2024年增長5.0%,均順利實現目標。
2025年1月下旬,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后,連續兩次對華提高關稅,這無疑將對中國出口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此前,部分專家預期,2025年國內GDP增速目標可能下調。那么,為何中國政府依然將國內GDP增長定在5%左右呢?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從必要性看,維持5.0%左右的增長既可為長期規劃預留緩沖空間,又可為短期吸納就業提供經濟支撐。從可行性看,我國經濟潛在增長水平仍在5.0%以上,通過加大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可以實現目標。
02
赤字率上調有利于穩定預期、增強信心
在對新一年工作安排中,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財政赤字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中國政府今年的財政赤字安排,海內外專家學者都高度關注。
中國政府赤字率從2024年的3.0%上調至4.0%左右,這會增加約1.3萬億的財政支出能力,并釋放財政逆周期調節加力的清晰信號。
應該說,這樣的的安排,體現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逆周期調節需求,比較符合市場的預期。在市場看來,赤字率的調整作為一種顯性的政策信號,有利于穩定預期、增強信心。
當天,A股滬深300指數上漲0.45%,香港恒生指數上漲2.84%,反映海外投資者預期的富時中國A50期貨指數上漲1.24%。
此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將歐盟“馬約”中“赤字率不超過3%、負債率不超過60%”作為所謂“安全線”。不過,3%是一個經驗數據或大致預測值,并無經濟學理論作為支持。
例如,美國在20世紀80、90年代的赤字率曾突破3%,而中國赤字率在2020年和2021年因疫情沖擊而短暫突破3%,在2023年,因特別國債的增發再次超過3%。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從長期來看,要從“控赤字+擴專項債”轉變為實事求是地根據赤字和專項債需要決定,打破赤字率3%“安全線”的傳統束縛。
至于2025年各項政府債券的投資去向,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特別國債: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其中擬安排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于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
客觀地說,上述安排不僅進一步兜牢基層“三保”底線,而且回應了外界對于如何解決地方債務及房地產困境的關注,對于整個經濟大盤起到了托底作用。
03
CPI下調使價格總水平處于合理區間
CPI也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重要量化目標。長期以來,CPI漲幅目標一般設置在3%左右,個別通脹壓力較大的年份適度調整為3.5%或4%,今年CPI漲幅目標則下調至2%左右。
一方面,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表現出“走熱容易、走冷不易”的不對稱特征,通貨膨脹是主要的宏觀經濟風險。但2023年以來,受需求不足影響,CPI月度同比漲幅較低、徘徊在0左右。適度下調物價目標,可以避免與實際過度脫節,增強政策可信度。另一方面,從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來看,主要發達經濟體將2%的CPI漲幅作為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錨”。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目的在于通過各項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改善供求關系,使價格總水平處在合理區間。
猜你喜歡
沈南鵬委員2022年兩會提案:聚焦“雙碳”、農業微生物、藥物創新、腦科學和制造業轉型
通過科技創新與科研突破來解決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是沈南鵬委員提案的一大特點。政協委員稱“我們的臉已采沒了”:應成立機構管控,獲行業群點贊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談劍鋒擬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一份有關數據安全的相關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