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獨角獸,宣布終止IPO
上汽集團分拆出的“氫能車電池供應商”捷氫科技的沖擊上市,畫上了句號。
2022年6月28日,捷氫科技的上市申請材料獲上交所科創板受理;同年7月23日,接受問詢;同年9月30日,因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捷氫科技處“中止”狀態;同年12月30日,因更新提交相關財務資料,上交所恢復了捷氫科技的發行上市審核。
2023年的3月31日與9月30日,同因“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上交所中止了捷氫科技的發行上市審核。同年6月21日與12月28日,更新上市資料后的捷氫科技再次恢復上市審核。
但2024年4月1日,捷氫科技以撤回發行上市申請結束了這場時長兩年之久的IPO沖擊之旅,上市審核狀態現已變為“終止”。
原計劃,捷氫科技擬募集資金總額為10.6億元,擬公開發行股份不超過15000萬股,占公司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若IPO申請順利通過,預計正常發行市值將達到106億元。但如今,一切已按下暫停鍵。
近年來,在“碳中和、碳達峰目標”雙碳目標要求下,清潔能源的終端利用需求日趨凸顯,國家及各地政府對于燃料電池行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強。作為上汽集團分拆出來的子公司,捷氫科技憑借著上汽集團早前在領域的積累,現已開發出性能與技術更佳的燃料電池產品。
從目前市場中燃料電池應用情況來看,配套車型數量排名前列的燃料電池系統廠商主要包括億華通、重塑股份、濰柴動力、捷氫科技、雄韜股份、國鴻氫能、清能股份、弗爾賽等。如下圖所示,捷氫科技所占市場份額為5.02%。
值得一提的是,捷氫科技并非科創板首個終止IPO進程的氫能項目。此前與捷氫科技近乎同期獲科創板受理的國富氫能和治臻股份甚至早在2022年末便先后撤回了IPO申請,終止IPO。
但在科創板折戟一年多時間之后,國富氫能便轉戰港交所,已于3月20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主板上市申請。或許這對于當下的捷氫科技而言,港交所也不失為籌措資金的一條好出路。
源自“上汽系”
捷氫科技的故事,始于上汽集團。
早在2001年,上汽集團內部啟動了燃料電池汽車的樣車研制工作。2006年開始,上汽集團更是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工信部、上海市科委等多項燃料電池汽車開發課題,與高校展開產學研的合作進行燃料電池整車集成技術的研發。并在2010年,上汽集團所研制的燃料電池汽車還成功承擔了上海世博會接待任務。
進入到2014年,上汽集團于9月對外啟動了“創新征程——2014年新能源汽車萬里行”全國巡游活動,其中燃料電池汽車是參加巡游活動的重要車型,通過本次巡游活動驗證了燃料電池整車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環境適應性,為燃料電池車與氫能源的推廣帶來了積極的示范作用。也因該活動,上汽集團在這一年的8月于內部成立了“前瞻技術研究部”,主要負責包括燃料電池、基礎材料研究、智能駕駛等技術開發及研究工作。
某種意義上來說,“前瞻技術研究部”正是捷氫科技的前身。
自2014年成立起,前瞻技術研究部便圍繞燃料電池汽車,在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集成設計和燃料電池整車開發方面積累了深厚的開發經驗,通過前瞻技術研究和產學研合作研發等方式在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技術方面建立和培養了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團隊。
前瞻技術研究部的研發工作,一直持續到2018年。
2018年6月,上汽集團設立捷氫科技,旨在通過捷氫科技使燃料電池技術從研發走向產業化和規模化,將捷氫科技定位于承載上汽集團燃料電池業務產業化愿景,且具備從事相關業務能力的唯一平臺。另一方面,將技術研發分拆出去的上汽集團表示將聚焦整車主業,將工作重點放在燃料電池整車的制造和銷售。
在此背景下,隸屬于上汽集團的“前瞻技術研究部”逐漸終止了燃料電池技術方面的相關工作。同時,“前瞻技術研究部”從事燃料電池相關業務的研發人員中,除離職或經崗位調整后不再從事燃料電池相關業務的人員外,均已通過市場化、雙向選擇的方式加入了捷氫科技。
如捷氫科技所言,“該部分人員擁有專業的研發背景、豐富的燃料電池相關開發經驗、對于行業發展目標有著共同且清晰的認知,為公司創立初期的快速發展、研發能力形成提供了較大支撐。”
捷氫科技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6月末,公司當期入職的研發人員合計為158人;當期入職且當期期末仍在職的研發人員合計為150人,其中來自上汽集團及其關聯企業且當期期末仍在職的研發人員合計為72人。
除了上汽集團前瞻技術研究部“原班人馬”入職捷氫科技外,捷氫科技的實際控制人也是上汽集團。
開啟上市沖刺前,捷氫科技亦曾在一級市場進行多輪增資,集聚了混改基金、國開制造、先進制造、凱輝基金、廣汽資本以及君正集團等多個外部機構股東。
但據招股書數據,上汽(常州)創新發展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常州創發”)直接持股61.37%,為捷氫科技直接控股股東;上汽集團則直接持股4.62%,同時通過動力新科、常州創發間接持股的方式合計持有捷氫科技 68.31%的股份,為公司間接控股股東之一。
10億募資計劃擱置
捷氫科技脫胎于上汽集團,上汽集團也是捷氫科技的單一大客戶。
資料顯示,按終端銷售客戶為上汽集團的交易均視為對上汽集團銷售的口徑進行模擬測算,報告期內,上汽集團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業所形成主營業務收入金額分別為1.15億元、2.51億元、1.25億元及0.37億元 ,占捷氫科技當期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46.55%、42.80%、26.34%及76.25%。
從以上銷售占比不難看出來,上汽集團對捷氫科技支持力度之大毋庸置疑。并且,捷氫科技在公開資料中提及,“與上汽集團已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業務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報告期內,捷氫科技主要為上汽集團及其控制的企業提供3種類型的工程技術服務。分別為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定制化開發服務,燃料電池系統整車適配服務,燃料電池及相關零部件測試和標定、氫系統及整車氫安全調試服務及其他技術咨詢服務。
與此同時,除了上汽集團外,捷氫科技還向上汽紅巖、南京依維柯等上汽集團下屬企業提供工程技術服務。
顯然,因關聯過于密切,捷氫科技的獨立性問題在其上市發行審核期間也被證監會著重關注,特就“分拆”,上交所要求發行人說明“2021年5月發行人工廠啟用前后,產供銷體系的變化情況,啟用后繼續向上汽集團采購試制和測試等服務金額”“上汽集團與發行人保留共有專利的原因和必要性,共有專利對發行人和上汽集團不同作用的區分情況”等多個問題。
對此,捷氫科技也一一對上交所的問詢函進行了回復。
也或因捷氫科技的工廠于2021年5月才正式啟動,此前受試制、測試設備以及場地等限制,捷氫科技一直在上汽集團進行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的裝配工作。捷氫科技原IPO募資計劃中,大部分資金計劃用于產品線建設中。
招股書顯示,捷氫科技此次IPO擬募資10.6億元,計劃用于燃料電池生產建設項目、燃料電池新產品產線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其中,燃料電池生產建設項目可實現5000臺燃料電池系統及5000臺儲氫系統的年產能力,燃料電池新產品產線建設項目可實現年產3000臺燃料電池系統、2000臺燃料電池電堆及240萬片膜電極。
對此,上交所也曾直接發問,“請發行人說明:報告期內產銷量情況、不同產品技術更迭情況,發行人是否可以消化募投項目產能,是否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
彼時,捷氫科技的回答是,隨著燃料電池行業進入加速發展期,公司預期燃料電池行業整體需求會有進一步的提升,擁有自主可控的量產產線可為公司在未來燃料電池行業搶占市場先機,保持行業競爭力。此外,為應對行業的周期性需求,公司在設計產能時也充分考慮了下游客戶階段性需求的波峰產能要求。
但隨著捷氫科技放棄IPO,也意味著其原計劃的10億元的募資計劃擱置了。
但正如捷氫科技所說,“如本次募集資金不能滿足項目資金的需求,公司將以自有資金、銀行貸款等途徑自行解決資金缺口,從而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捷氫科技此刻應該在另謀出路。
何時能迎氫能爆發?
盡管捷氫科技此刻終止了IPO,但氫能賽道上卻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叩響IPO大門。
此前,氫能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是一種同時具備清潔、高效、安全和可持續優點的二次能源。
氫能還被公認為最理想的能量載體,以及清潔能源的提供者。早在2021年,在一份由麥肯錫公司為氫能委員會撰寫的報告中指出,2050年氫對全球碳減排的貢獻將超過20%。并預計未來30年內,氫能夠幫助碳排量大的產業累計減少80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各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持續加碼,政策覆蓋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站建設補貼、核心零部件、燃料電池汽車購置補貼、燃料電池汽車運營等各個重要環節。
特別是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中,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VC/PE入場的熱情被激發。
熱錢涌入氫能賽道,期間不乏過億元的大額融資,氫能獨角獸更是接連跑出。《2023中國氫能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氫能獨角獸企業共有6家,總估值為491億元,平均估值為81.83億元,分別是國氫科技、捷氫科技、中科富海、東岳未來氫能、國鴻氫能和鴻基創能,另有中國氫能隱形獨角獸企業84家。
2024年伊始,氫能領域便再次跑出一只獨角獸。1月市場消息顯示,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旗下醇氫科技宣布,引入多家戰略投資者和知名投資機構,融資金額1億美元,投前估值10億美元。這意味著,醇氫科技已躋身獨角獸行列。
也接連有氫能企業叩響IPO的大門。
最新消息是,上海氫能獨角獸重塑股份于2月29日正式遞表,沖刺港交所主板上市。在一級市場,重塑股份已完成多輪融資,集結了中石化資本、一汽解放、宇通客車、紅杉中國、高瓴資本、IDG資本等多家知名投資方。根據申請材料披露的數據,在2022年完成的E輪融資后,重塑股份估值已達108億元。
而和上文提及的折戟科創板轉戰港交所的國富氫能如出一轍,重塑股份的IPO沖刺之旅也一波三折,其曾在2021年沖刺科創板上市,但僅時隔半年后便撤回了上市申請。
目前,港交所共有兩家氫燃料電池上市企業,分別是2023年年初和年末登陸港交所的億華通和國鴻氫能。
期待有更多氫能企業向二級市場發起沖擊,同時也期待終止IPO后捷氫科技在資本市場的最新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