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聯手,投了個斯坦福博士
清華北大罕見同框,投了一家具身機器人公司。
近日,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銀河通用”)完成億元級天使+輪融資,美團戰略領投,北大燕緣創投、清華無限基金SEE Fund、IDG資本跟投。本輪融資完成之后,美團成為了公司第一大外部股東。
這家公司成立僅6個月,背后已經聚集了一眾明星機構。據說,公司成立3個月時,估值就已超過數億美元。
這是當下融資低迷市場中,少見的Club Deal。
此前,銀河通用已經完成了種子輪和天使輪融資,資方構成多元:既有市場化VC,包括藍馳創投、經緯創投、源碼資本,又有產業方,包括科大訊飛、商湯科技、大眾點評網,還有國資中關村發展集團。
更值得一看的是“清北”學院派基金同框的場面。其中,無限基金SEE Fund,發起人姚頌以及基金管理合伙人賀靜均具有清華背景,該基金主要圍繞清華電子信息相關領域、清華校友項目進行投資。
燕緣創投是“北大系”投資機構,專注于早期科技成果轉化,由北大上海臨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起設立的。銀河通用也是燕緣創投正式投出第一個項目。
多維度的資本齊聚一堂,這一幕正如火如荼發生在中國的科技行業。
斯坦福博士掌舵,成立半年融資數億
銀河通用機器人成立于2023年5月,是一家專注于具身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創新企業,人形機器人的“新四小龍”之一。該公司的領先優勢是在具身大模型、3D視覺感知和靈巧手深度學習算法等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專注研發雙臂+輪式仿生機器人,未來將聚焦于藥店、商超等零售場景,預計首批產品在2024年發布,2026年量產。
相較于人形機器人,具身機器人具備“交感反饋”,能理解人話,能與環境互動并自行控制身體的各個部件,屬于比較前沿的領域,該領域的項目大多處于早期,離大規模商業化還有一定距離。
銀河通用能獲得一眾資本青睞,離不開創始人的雄厚背景。
首先,公司團隊技術背景屬于“第一梯隊”,創始人算得上中國具身智能領軍人物。
根據公開報道,創始人王鶴,斯坦福博士,曾任北大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北京智源研究院具身大模型中心主任。聯合創始人姚騰洲,在ABB機器人研發中心任職多年,ABB是全球領先的機器人與機械自動化供應商。其他團隊成員在機器人和汽車智能化等行業擁有成功的產品化和商業化經驗。
另外,公司核心技術出自國內最前沿的研究所。創始人王鶴曾任北京智源研究院具身大模型中心主任,智源研究院也參與了銀河通用的天使輪融資。
本輪融資的領投方美團也值得一提。美團此番重注銀河通用,成為第一大外部股東,折射出了美團在機器人領域的野心。
2021年開始,美團圍繞“機器人”展開的投資從未停止。目前,美團在機器人產業鏈覆蓋了上游芯片供應商、下游解決方案提供商;從應用場景上補全了生活服務、醫療健康、自動駕駛、制造業、智能清潔等多塊拼圖。
具體來看,2021年底通過產業基金美團龍珠領投康諾思騰,進軍醫療機器人;2022年 3月,美團龍珠還投了法奧機器人5000萬美元B輪融資,布局協作機器人。
當然,投資不是王興加碼機器人的唯一方式。
2022年11月,成立深圳市美團機器人研究院,探索機器人在生活服務領域的技術研發。從自動配送車、無人機等移動機器人到移動機械手形態的炒菜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再到以軟件系統存在的智能客服、商業大腦等,美團正在建立起能夠滿足家庭服務、餐飲到店、末端配送、智慧零售等不同應用場景真實需求的機器人產品矩陣……
2023年,ChatGPT的爆火,AI大模型作為機器人“大腦”重要一環,自然也是美團布局的重點。
今年6月,美團從王慧文手里以20.65億元的價格100%收購了光年之外,開始布局大語言模型。7月,美團還投資了智譜AI。作為大模型獨角獸,智譜AI最新估值200億元1年翻了6倍。7月底,美團成員漢海信息技術成立了成都海騎科技公司,主要業務方向包含智能機器人研發。加上,本次美團投資的人形機器人“新四小龍”之一的銀河通用機器人,進一步補全了美團在具身機器人領域的布局。
可見,通過“自研+投資”,美團對機器人賽道的布局越來越快,步子越邁越大。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分享過對機器人賽道的思考,“對美團而言,公司所從事的業務不只是移動比特,還有大量移動原子的工作。Robotics正是連接原子世界與比特世界最重要的紐帶之一”。
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
不光美團,人形機器人正在成為全球關注的風口之一。
最開始是馬斯克帶火了人形機器人。去年,特斯拉AI DAY發布了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新一輪對機器人的期待。人形機器人也被視為是馬斯克,繼特斯拉、星鏈、SpaceX之后,下一場商業革命。
人形機器人甚至會為特斯拉貢獻大部分市值。在特斯拉2023年股東大會上,馬斯克表示,按比例來說,人與機器人的比例大于等于2:1,也就是說對機器人的需求將會達到100億臺,甚至更多。與此同時,馬斯克還認為,特斯拉未來絕大部分市值將由人形機器人貢獻,肯定了人形機器人的重要性。
接著,ChatGPT問世進一步帶火了人形機器人。英偉達CEO黃仁勛在今年一次演講中預測: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是具身智能。甚至認為,人形機器人是繼新能源之后,又一個新興萬億級市場。
但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仍處于早期階段,尚未出現真正成熟落地的產品。國內市場的人形機器人的“新四小龍”都是2022-2023年新成立的公司,創始人普遍都很年輕。
人形機器人的“新四小龍”分別是:本次融資的主角銀河通用機器人、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創辦的“智元機器人”、阿里達摩院出身的“有鹿機器人”,以及科技公司前高管+AI科學家組成的“逐際動力”。
在這四家公司中,“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創辦的智元機器人也備受市場關注。其背后也是眾多明星資本、產業龍頭、國資站臺,除了吸引到高榕、高瓴、經緯等資本入局,還有李彥宏的私募基金、抖音和地方國資的身影。今年6月初,智元估值已經達到12.31億美元。
不可否認的是,2023年,算得上是中國人形機器人的“元年”,熱度很高。但落實到投融資出手上,仍然是“看的多投的少”。
有機器人賽道FA向投中網透露,跟進口替代的邏輯一樣,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還沒有實質性突破,大多停留在實驗室里。就連頭部幾家明星項目,產品也不成熟。除了技術困境之外,人形機器人產品動輒幾十萬一臺的成本,也預示著離落地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加快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各大高校研究所都在努力開展具身智能方面的研究?!吧辖淮蟮谋R策吾,斯坦福的李飛飛,聯大的李德毅院士,西交大的鄭南寧院士,都在搞具身智能方面的研究?!?
某高校成果轉化負責人向投中網透露,從實驗室到商業化落地的0到1的階段,都是高校基金在投資支持。學院派基金,也成為了如今資本市場一股不容忽視的新勢力。
令人驚喜的是,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小。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政策,鼓勵人形機器人零部件與整機產品的研制與批量落地。
11月初,國家工信部也發布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計劃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2027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看來在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可能迎來一波爆發。
猜你喜歡
具身智能公司RoboScience完成數千萬元種子輪融資,零一創投獨家投資
已完成三個維度的泛化:指導任意的機器人,操作任意物體,完成任意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