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夫婦做電池供應商沖刺港股,獲LG投資、乘新能源東風
一輛新能源汽車有多少寶?從整車的特斯拉、蔚來,到做電池的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再到提供原料的贛鋒鋰業、天齊鋰業,新能源賽道上捧出了許多富豪和上市公司。
鈷作為一種稀有金屬材料,是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重要組成材料。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越來越迅猛,對稀有金屬鈷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從事加工及銷售精煉鈷產品的上海格派鎳鈷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格派鎳鈷”)營收三年翻三倍有余,曹棟強、龔麗鋒夫婦也欲乘機將格派鎳鈷送上資本市場,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要通過募資進行擴產,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作為新能源電池供應商,
凈利潤受原材料價格影響大
鈷有多吃香?倫敦的鈷研究所(Cobalt Institute)在最新發布的《2021年鈷市場報告》中指出,去年全球鈷市場規模達到84億美元,比2020年暴漲90%。
暴漲原因首先和電動汽車有關。“鈷用于鋰離子電池的各種終端用途,包括電動汽車、能源存儲和便攜式電子產品。隨著全球經濟尋求減少運輸行業的碳排放,其中對能源轉型最重要的當然是電動汽車。電動汽車是鈷需求前景的關鍵,到2026年,電動汽車將占鈷總需求量至少50%。”英國商品研究所CRU Group高級分析師哈里費舍爾對《財經》記者表示。
與國內新能源市場的火熱相比,國內鈷的產量并不“火熱”,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基本沒有。《2021年鈷市場報告》指出,2021年剛果(金)占全球鈷出產量74%,超出第二名澳大利亞11.8萬噸,澳大利亞產量為5600噸,占總比重3%,古巴、菲律賓、俄羅斯和加拿大等其他國家占據剩余的13%產量。因此國內的不少企業都走上了“全球尋鈷”之路。
格派鎳鈷也不例外,在剛果(金)、南非、俄羅斯、加拿大等多地采購鈷、鎳等原材料。《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格派鎳鈷的第一大供應商為一家在俄羅斯上市的領先金屬及礦業公司,2021年、2022年1-6月為國際商品產品貿易公司TELF AG,采購額分別為5.5億元、15.12億元、11.02億元和6.88億元,分別占總采購額的48.6%、55.6%、30.5%及36.8%。前五大供應商分別占總采購額的81.6%、85.3%、80.8%及76.7%。
其次,“海外采、國內煉、國內賣”也成為常態。據統計,中國精煉鎳的銷量約為1.7百萬金屬噸,占2021年全球總銷量59.2%。格派鎳鈷的客戶主要在國內,為下游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產品或鋰離子電池制造商的主要供應商。部分供應商的客戶包括三星、寧德時代、比亞迪、LG及特斯拉等企業。
格派鎳鈷的發展也和下游需求息息相關。2019年至2021年,鈷價格從約26萬元/每金屬噸上漲至約54萬元/每金屬噸,格派鎳鈷的營收也同步上漲,分別為10.65億元、24.49億元、35.55億元,相應的凈利潤分別為0.27 億元、1.05億元、3.09億元。
但2022年進入第二季度后,鈷的價格下跌。據SMM數據分析,主要因為二季度終端市場需求疲軟,動力電池去庫較多,疊加數碼市場持續減量,三元前驅體及四鈷市場對鈷需求大幅減少,鈷市場供大于求,價格大幅下降。
截至2022年9月,鈷價跌為約35萬元/每金屬噸,而格派鎳鈷2020年上半年從盈利變為虧損9880萬元,整體毛利率從15.6%跌至0.7%,加工及銷售毛利率更是從18.9%跌至-14.9%。
對此格派鎳鈷解釋,“考慮到2022年第二季度鈷價格下跌,我們清理了若干鈷相關的存貨,并產生減值虧損人民幣3.57億元;部分產品的平均采購成本增長高于平均銷售價格的增長;以及銷量下降。”
獲LG、盈科資本投資,
在四地建廠擴產
雖然鈷的價格出現下跌,格派鎳鈷也出現虧損,但格派鎳鈷對于未來的預期顯然依舊看好,仍在不斷進行擴產,看好格派鎳鈷的機構也不少。
《招股書》顯示,格派鎳鈷從2019年開始,密集完成六輪融資,融資總金額達到約20.78億元。
圖源:《招股書》
其中2021年10月獲得了包括LGES在內的多家機構投資,金額共計7.54億元,LGES的最終受益人為LG集團,在韓國它是和三星集團、現代集團、SK集團相提并論的四大財團之一,目前持股4.02%。雙方還達成合作,訂立了長期銷售協議,擬自2023年起六年內采購合共2萬金屬噸硫酸鎳。
2021年12月,格派鎳鈷的C輪融資由盈科資本領投,目前盈科資本的股權由機構和個人組成,大股東為公司法人、董事長錢明飛,機構股東包括泰格醫藥(300347.SZ)、東富龍(300171.SZ)、百潤股份(002568.SZ)、浦發銀行(600000.SH)、海瀛集團、金水集團、青島財富等國企、上市公司。
沙鋼集團創始人沈文榮控制的張家港投資在B、B+、C、D輪中四次連續投資,目前持股1.31%。沈文榮曾進入《2019年胡潤百富榜》,以260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120名。
與募資同步進行的,是格派鎳鈷不斷進行的擴產計劃。其計劃改造并擴充已有的部分浙江廠房以生產精煉鈷,新增計劃年產能為6000金屬噸,使精煉鈷的總設計產能將達每年1.3萬金屬噸及生產硫酸鎳。
格派鎳鈷還計劃在安徽、廣西、安徽省廬江新建工廠廠房,生產錳酸鋰正極材料、硫酸鎳及高鎳三元前驅體,黑色物質及碳酸鋰,進一步擴大于鎳、鈷及鋰的覆蓋范圍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此次上市募資,格派鎳鈷擬使用募集資金用于生產相關支出、提高研發能力及營運資本和一般公司用途。其中,生產相關支出方面包括:資助浙江工廠生產線的擴建;資助廣西工廠的建立。
格林鎳鈷董事長曹棟強在接受“OFweek鋰電網”采訪時表示,“格派目前基本都是在圍繞整個產業的大方向來做布局,所以未來格派將在夯實鎳鈷鋰鹽的基礎原料的同時再往下一步延伸。”
從校友變夫妻,
接手妻子姐夫的公司
格派鎳鈷的控股股東為曹棟強、龔麗鋒夫婦。兩人早年還是校友,均在2004年6月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
實際上,格派鎳鈷最初是由龔麗鋒的姐夫何大立在2006年11月創立,當時的曹棟強還在快消品行業做市場分析,其發現朋友從事的銅、鈷貿易業務有很好的商機,于是曹棟強、龔麗鋒于2007年2月加入格派鎳鈷。由于初期公司營運困難及業務發展緩慢,何大立于2007年8月離開。曹棟強收購20%股權,將公司定位于鈷貿易業務,但很快遇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
“當時創業遇到一個很大的風險,我們第一年賺了1000萬,第二年賠了2000萬。當時我家里人說我們不能干了,我們趕緊把房子賣了去打工吧。我要求再給我一年時間。”曹棟強在接受《風云浙商面對面》采訪時表示。
圖源:罐頭圖庫
曹棟強就這樣硬是扛過了一年,2009年曹棟強股權增加至90%,成為最大股東,余下10%的股權由龔麗鋒持有。2021年8月,格派鎳鈷更名為上海格派鎳鈷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次股權變更,目前夫妻倆共同持股56.21%。
前期的格派鎳鈷都是從事貿易業務,直到2016年通過對浙江嘉利珂鈷鎳材料公司的成功收購,從貿易商轉型為制造業企業。2016年,格派鎳鈷以司法拍賣的方式取得浙江嘉利珂鈷鎳材料公司所有權,其中包括存貨:氧化鈷19.725噸、碳酸鈷8.8噸、硫酸鈷4.8噸、硫酸鎳6噸,支付對價為1.5億元,交易完成后浙江嘉利珂改名為浙江格派,目前已經發展為格派主要的生產基地之一。
到現在,格派鎳鈷又抓住新能源風口,營收迅速增長至2021年的35億元,多輪融資后估值增至103億元。曹棟強在接受《風云浙商面對面》采訪時暢想,“能夠達到500億元以上的營收規模,這是我們2025年所期待的目標。10輛電動車里,能有兩輛電動車的材料是由我們格派提供的。”
但是顯然格派鎳鈷目前的營收規模距離暢想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作為新能源的上業,格派鎳鈷發展前景雖不可估量,但明顯受制于下游企業也是不爭的事實。
猜你喜歡
多部門聯合發布指導意見,深化新能源車險改革并加強監管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聚焦新能源充電領域,世紀云安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
投資方為梁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和陽光海天停車產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