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王”尚乘數科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不得不說,尚乘數科無疑是2022年最大“妖股”。今年5月20日遞交招股說明書,7月14日登陸紐交所上市,短短13個交易日,股價已由發行時的7.8美元/股暴漲215倍至8月2日的1679美元/股,盤中甚至一度沖上2555.3美元/股。如此算來,尚乘數科市值最高達4700億美元,分別是阿里巴巴(9988.HK;BABA.N)、騰訊控股(0700.HK)市值的2倍、1.3倍,同樣也以絕對的優勢碾壓彼時阿里旗下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金服擬IPO時的估值(約2000億美元)。
正當尚乘數科還在做著“股市神話”美夢的時候,投資者卻提前被“驚”醒了。
8月3日,盤中尚乘數科依舊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繼續大漲,漲幅超20%,但隨后就緊急“剎車”,閃崩下挫,最高跌幅41%,觸發熔斷,當日收盤價1100美元/股,跌幅34.48%。次日股價繼續回落,報收800美元/股,跌幅27.27%,盤中跌幅更是一度高達50%,但較發行時仍漲102倍。
資料來源:富途牛牛。
僅僅半個月時間,尚乘數科從“冷門中概股”蛻變為“2022年最大妖股”,此時“蹲下”是為了跳的更高,還是已跌落神壇?
01
半個月暴漲數百倍,原因有二
至于尚乘數科此次股價暴漲的具體原因,目前雖尚不明確,但市場不乏有聲音,“尚乘數科的股價狂飆,可能與涉及李嘉誠概念有關”。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IPO前,新加坡、美國雙重上市的尚乘國際(AMTD IDEA Group;AMTD.US)擁有尚乘數科97.1%的已發行股份以及99.9%的總投票權。目前尚乘國際仍持有尚乘數科88.7%的股份。
同時,尚乘集團(前身為Allday Enterprises Limited)擁有尚乘國際50.6%的股份。這也就意味著,尚乘集團通過尚乘國際間接控股尚乘數科。
據公開資料顯示,尚乘集團由李嘉誠控制的長江和記控股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在2003年共同成立,是亞洲最大的民營獨立投資銀行,也是中國香港領先的綜合性金融機構集團和最大的獨立非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之一,后于2014年開始提供保險解決方案、2016年開始數字投資業務、2017年推出蜘蛛網生態系統解決方案業務、2020年推出數字媒體、內容和營銷業務。
看到這里,不少網友直呼尚乘數科背靠李嘉誠這棵大樹,無疑是“李嘉誠概念股”。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雖然尚乘數科很想坦然接受這個“事實”,但李嘉誠卻想極力撇開這層關系。
8月4日,李嘉誠旗下長江集團在官網發布新聞稿澄清稱,“集團旗下公司沒有直接持有尚乘數科之股權,亦與該公司沒有任何業務往來。”
長江集團進一步解釋稱,“長江集團于接近10年前已經出售絕大部份持有之尚乘集團權益,現在僅剩余當時未一并出售之不足4%極小量權益。現正洽談出售這些股份。長江集團出售絕大部份持有之尚乘集團權益后,已將僅剩之小量尚乘集團權益歸類于眾多財務投資中之一個小額項目。
對此,長江集團還強調,“現時尚乘集團董事局沒有長江集團的代表;長江集團亦沒有參與尚乘集團的營運,并對該集團之任何業務及計劃一無所知。”
澄清稿發布的當日,尚乘數科股價便逆勢回落,你認為這是一個巧合嗎?
當然,還有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可能是由于尚乘數科流通股規模很小,基于流通籌碼稀缺人為制造出來的”。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尚乘數科本次發行1600萬股ADS,按發行價7.8美元/股計算,大約募集1.25億美元,其中流通股僅占比11%左右。
筆者通過查詢Wind數據,雖然連續多日拉升,但換手率、成交額卻始終都不高。在截至8月4日的近五個交易日內,尚乘數科的換手率分別為6.96%、2.12%、1.68%、0.56%和0.43%,成交額分別為4.39億美元、2.06億美元、4.72億美元、1.65億美元和0.7億美元。另外從買賣單明細上可以看出,大部分情況下股價都是一手一手交易的。
以阿里巴巴和騰訊控股為參照,8月4日兩者的成交額分別為41.81億、61.35億。
對此,第三方研究、咨詢機構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表示,“尚乘數科的價值肯定是遠不足以支撐它現在的市值的。因為它剛剛上市,市場的流通股盤很小,就不排除會有持有它的機構,或者原始股東,去用小杠桿資金去操作,把市值抬到現在的程度。雪崩的時候會跌得很慘。”
02
2億營收撬動千億估值
尚乘數科神秘的面紗終究被揭開。
據公開資料顯示,尚乘數科全名尚乘數字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9月,是數字金融提供商,此后通過一系列收購手段迅速擴大業務規模,先后收購PolicyPal、FOMOPay進軍保險業數字化管理平臺、數字支付平臺,再從出品電影、到聯推香港歷史上首個線上勞工保險,并利用平臺力推面向消費者、中小企業的數字保險主題;同時有打造目前可盈利的蜘蛛網生態系統。
目前尚乘數科已成為亞洲最全面的數字解決方案平臺之一,業務跨越多個垂直領域,包括數字金融服務、蜘蛛網生態系統解決方案、數字媒體、內容和營銷以及數字投資。
憑借所擁有的稀缺數字金融牌照,尚乘數科也被公認為全球數字金融服務的領導者和先驅。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財務尚乘數科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55萬港元、1.675億港元、1.958億港元。
看似繁雜的業務體系背后,尚乘數科有輕重之分。目前收入主要來源于數字金融服務(主要向消費者賣保險收取費用和傭金)和蜘蛛網生態系統解決方案(主要是向客戶收取會員費)兩項業務。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尚乘數科以數字金融服務業務為主,但2020年以來業務方向有所調整,目前主攻蜘蛛網生態系統解決方案業務。
資料來源:Wind。
再來看盈利能力,同期尚乘數科實現利潤分別為2154萬港元、1.58億港元、1.72億港元。
雖然尚乘數科近年收入、利潤逐年增長,但規模始終不大,且兩大核心業務增速已明顯放緩。
2019財年至2022財年的前10個月,尚乘數科不但數字金融服務業務營收和利潤同比雙降(降幅分別為2.74%、18%),而且蜘蛛網生態系統解決方案業務還陷入“增收不增利”,利潤同比下降2.5%。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尚乘數科目前員工僅50人。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尚乘數科共計50名員工,其中高級管理人員4人、一線員工35人、支持性崗位員工11人。
但千萬不要小看這50人,一年就創下近2億港元的營收、1.7億港元的利潤,粗略估計,每個員工就能創收392萬港元、創利344萬元。
無論從收入、利潤,還是業務模式來看,尚乘數科都平平無奇。但就是這么一家“小”公司,卻創下了近14000倍的市盈率,這顯然是不相匹配的。
對此,有私募基金人士表示,“從尚乘數科當前業績上看,基本面不足以支撐現在的高估值,其同時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應從回歸公司基本面的角度來分析公司估值的合理性”。
03
誰是最大贏家?
這說了半天,這所謂的“李嘉誠概念股”,原來是個誤會。但真正的幕后老板又是誰?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尚乘數科創始人是蔡志堅,也就是“尚乘系”的幕后老板,無疑是這場“誤會”的最大贏家。
蔡志堅,何許人也。
據公開資料顯示,蔡志堅最初是審計公司安達信北京分公司的一名實習生,一眼便是萬年,此后就在這個領域深扎,并且其表示,“在工作中他結識了很多中國香港和東南亞地區的家族企業家以及積累了服務這些家族企業集團的豐富經驗,李嘉誠家族的長和集團便是其中之一”。
憑借超人的膽識和敏銳的洞察力,蔡志堅曾一度擔任瑞銀集團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全球家族辦公室亞太委員會委員以及花旗集團投資銀行板塊的中國首席戰略合作官。
加入尚乘集團后,蔡志堅主導股權重組,引入了包括摩根士丹利、瓴睿資本集團等戰略股東,目前除了擔任尚乘集團董事會主席兼總裁,還在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世界銀行、東盟銀行業協會共同發起成立的東盟金融創新網路中擔任董事。
不僅如此,蔡志堅與小米集團(1810.HK)的淵源也頗深。早在2018年,尚乘集團曾獲得小米集團在港上市的承銷資格,是所有承銷團成員中唯一一家港資民營金融機構,此后小米集團入股尚乘基金成為其戰略投資者,后基金將其名稱改為“尚米基金”。
表面光鮮亮麗,但背后的陰暗面也值得深思。
蔡志堅曾于2014~2015年在瑞銀工作期間,因存在利益沖突及信息披露問題,被中國香港證監會調查;2019年曾被指控金融詐騙;2022年因存在披露及公平對待、利益沖突等違法行為被中國香港證監會出具《決定通知書》,并對其做出禁業兩年的處罰決定。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從公司歷年業績來看,一家公司全年營收連續三年不足2億港元,卻要支撐當前的千億美元的估值,這樣的投資故事在美股這種成熟的資本市場會被認為是童話故事”。
飽受質疑的尚乘數科,撇清與李嘉誠的關系后,還能講出好故事嗎?
猜你喜歡
尚乘數科遭資金爆炒后,李嘉誠旗下公司忙澄清
長江集團發布聲明稱,其旗下公司沒有直接持有尚乘數科的股權,也與該公司沒有任何業務往來。“目前尚乘集團董事局沒有長江集團的代表;長江集團亦沒有參與尚乘集團的營運,并對該集團之任何業務及計劃一無所知。”尚乘數科開盤大跌40%,一晚不到市值蒸發4700億,前一天曾超阿里
8月3日,美股開盤,魔幻公司尚乘數科開盤大跌,一度跌超40%,觸發熔斷,總市值1831.95億美元。一晚不到,市值蒸發了1275.0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616.9億元)。史詩級大妖股,上市14天市值超騰訊、阿里,年營收卻不到2億港元
截至當日收盤,中國最大上市公司騰訊控股市值為2.5萬億元,阿里巴巴市值1.66萬億元,A股股王貴州茅臺市值為2.37萬億元。尚乘數科市值已超過騰訊控股,成為新晉中國市值最大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