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列舉新商業模式營銷失范“七宗罪”,還點名超長預售
4月28日消息,中國消費者協會(下稱“中消協”)發布“新”消費領域投訴情況專題報告。中消協點名超長預售期等不公平的霸王條款。其中提到,有些網絡經營者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減免自身義務和責任.
4月28日消息,中國消費者協會(下稱“中消協”)發布“新”消費領域投訴情況專題報告。
數據顯示,日用商品類、家用電子電器類、食品類、服裝鞋帽類和交通工具類投訴量居于商品類投訴量前五位。據統計,2022年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28.54萬件,同比增長5.26%,解決22.25萬件,投訴解決率77.9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2251萬元。
近年來,新商業模式營銷失范現象頻發。中消協列舉七類情況:(1)商家和個人在社交平臺上進行直播帶貨,相關平臺不承擔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責任,主播拉黑用戶或卷錢跑路后消費者權益無法保障;(2)部分主播及其團隊不誠信營銷。主播誘導消費者充值打賞或設置騙局詐騙消費者錢財;電商帶貨主播編造“感人”故事銷售假冒偽劣產品;(3)是智能家電強制推送廣告現象普遍影響消費者體驗;(4)平臺網紅“種草”軟文泛濫,虛假營銷誤導消費者;(5)部分直播和電商平臺內經營者信息公示不清晰、不充分,或多層嵌套隱藏難以查詢。(6)是利用盲盒的隨機性和隱藏性做虛假、違法促銷,如通過盲盒銷售臨期或過期產品等;(7)網絡游戲道具抽獎概率不明,或疊加不明限制條件,誘導玩家反復充值。
值得一提的是,中消協點名超長預售期等不公平的霸王條款。其中提到,有些網絡經營者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減免自身義務和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如一些網絡商家對預售商品設置超長預售期,同時設置預售商品不退換、預付金不退等不公平格式條款。此外,線上格式合同冗長專業、晦澀難懂、暗藏陷阱,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各平臺格式合同條款內容大體雷同,使消費者難以選擇,加劇消費者“要么接受、要么走人”的不利地位,限制了消費者協商締約的權利等問題也被點名批評。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博望財經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博望財經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得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聯系(微信公眾號ID:AppleiTree)。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春節經濟“熱力圖”:消費引擎強勁驅動,產業活力全面綻放
春節期間的消費場景豐富多彩,涵蓋了出行、購物、餐飲、娛樂等各個領域,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