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潤大跌70%,營收首破2000億,順豐控股在“月亮與六便士”中進退兩難
1
深陷價格戰困境,扣非凈利潤暴跌7成
3月30日,“快遞一哥”順豐控股發布了2021年全年的業績報告。在快遞行業價格戰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順豐控股深陷“增收減利”困境,全年凈利潤縮水7成。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順豐控股實現營業收入2072億元,同比增加34.5%,營收規模歷史上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實現歸母凈利潤42.69億元,同比下滑41.73%;扣非歸母凈利潤18.34億元,同比下滑70.09%。
對應凈利潤的大幅下滑,順豐控股在年報中給出了四個原因。
一是加大了對場地、設備、運力等網絡資源投入;二是2021年年初疫情期間留崗員工人數和補貼增加導致人工成本上升;三是定價較低的經濟快遞產品增速較快,對整體利潤率造成一定壓力;四是2020年享受到的多項抗疫相關稅費減免政策,已經于2021年陸續結束。
2020年以來,極兔速遞的快速崛起,再次打破了快遞行業三足鼎立(通達系、順豐以及京東物流)的競爭格局,一度趨緩的價格戰再次爆發。尤其是2021年第一季度,義烏收件的最低價被打穿到1元以下,行業陷入全線虧損之中。在此背景下,順豐去年一季度爆出了10億元巨額虧損。
一季度業績暴雷之后,順豐創始人王衛曾公開向投資者道歉,并稱自己“在管理上有疏忽”,類似情況不會再出現。未來公司不會一味燒錢來做新業務,但仍愿意用短期利潤承壓,換來長期的競爭力。
分季度來看,順豐控股2021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3億元、6.6億元、8.1億元和15.0億元。正如王衛所說,順豐類似一季度的虧損再未出現。
資本開支方面,2021年全年,順豐控股固定資產等投資合計達到192億元,占總營業收入比重為9.3%,主要由于網絡產能擴張和鄂州機場項目建設處于投入高峰期;另外,去年9月,順豐控股以17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嘉里物流51.8%股權。
由于資本支出的快速增長,截至2021年末,順豐控股資產負債率達到53.35%,較上年末的48.94%提高了4.41個百分點。而受債務融資增加影響,2021年度順豐財務費用支出達到15.6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1億元,財務費用支出的大幅增長也影響了公司凈利潤表現。
順豐控股在年報中表示,在經歷第一季度業績虧損后,公司自第二季度起積極采取各項有效的經營舉措及管理優化,“公司業績逐步修復,走向穩健增長”。與此同時,順豐控股在2022年經營計劃中表示,希望在營收方面保持合理的增速,不盲目追求擴大規模和份額,并運營資源管理精細化,持續提升業務盈利能力及利潤率。
但從全年數據看,順豐控股的扣非凈利潤跌幅仍然達到了70%,除了第四季度之外均處于同比大幅下滑的狀況。單從一個季度數據來分析,很難判斷順豐就此“走向穩健增長”。
2
時效件增速放緩,電商件內卷不斷
分業務來看,2021年,順豐時效快遞營收961.60億元,同比增長7.3%;經濟快遞營收322.70億元,同比增長54.7%;快運業務營收232.51億元,同比增長25.57%;冷鏈業務營收78.03億元,同比增長20.1%;同城業務營收50.03億元,同比增長59.06%;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營收392.04億元,同比增長199.80%。其中,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的大幅增長,主要受益于公司第四季度合并嘉里物流。
從占比上看,快遞業務仍是順豐控股主要收入來源,尤其是時效快遞仍是順豐控股目前主要凈利潤來源。
然而,在產品服務趨于同質化的背景下,價格戰幾乎成為快遞行業競爭的唯一手段,快遞行業的內卷十分嚴重。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快遞行業平均單價已經從2011年的20.65元/件,快速下滑至2020年的10.55元/件,十年內平均單價已遭腰斬。
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快遞平均單價為9.5元/件,較2020年減少了1.1元/件,同比減少9.58%。順豐方面的票均收入從2020年的17.77元/件下降到16.25元/件,同比下降了8.57%,且四個季度均處于同比下滑的狀況。
由于票均收入的下滑,2021年順豐毛利率同比下滑3.98個百分點至12.37%,創下上市以來新低。
從營收增速上看,順豐時效快遞業務同比增速僅僅維持了個位數的增長,增速在公司幾大業務中排名倒數第一。對此,順豐控股在年報中表示,2020年時效快遞業務有賴于抗疫物資急遞需求旺盛而發展較好,2021年在高基數下收入同比增速略緩。
但除了高基數這一原因之外,行業競爭的加劇應該是順豐時效件業務承壓的又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時效和服務品質與順豐類似的京東物流近兩年上升勢頭猛烈。2021年全年,京東物流實現營收1047億元,同比增長42.7%。其中,有591億元來自非京東客戶,占比達到56%,這也是京東物流首次外部客戶收入占比過半。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應該是搶占了順豐的訂單。
除了京東物流的貼身緊逼之外,通達系快遞也在謀求中高端快遞市場,通過采購自主航空資源等方式進軍商務件領域,作為順豐“大本營”的時效件業務持續受到沖擊。
早期的順豐主要專注于商務件領域,并一度錯失了電商件業務的紅利。受此影響,自2014年以來,順豐的市場份額從11.5%一路下滑至2019年上半年的7.3%,市場排名從行業老大跌至行業第六,被通達系快速全面超越。
自2019年5月以來,順豐通過推出專供電商快遞的特惠專配等新產品重新殺入電商件業務,市場份額得以企穩并逐步回升至10%左右,電商件業務也成為公司營收增長的重要來源。
2021年,順豐主攻電商件市場的經濟件業務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同比增速為54.7%。但由于定價較低,電商件很難為順豐貢獻太多利潤,甚至帶來虧損壓力。2021年全年,受電商件業務影響,順豐速運分部凈利潤為38.32億元,同比下降54.89%。
但需要指出的是,電商件業務利潤空間有限,但對于維持順豐控股的市場份額仍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對于快遞行業來說,市占率下降不僅意味著市場份額的丟失,同時也代表著消費者端籌碼的丟失,絕不能等閑視之。
2021年全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083億件,同比增長30%。其中,順豐控股完成總業務量105.5億票,同比增加29.7%。正是由于電商件業務的高速增長,順豐基本保持了行業平均增速水平。
另一方面,面對著內卷的快遞市場,順豐在進攻下沉市場爭奪電商件的同時,也在對快運、冷鏈物流等新業務持續發力。2021年,順豐新業務的整體占比已經達到38%,相比2020年的28.2%提升近10個百分點。新業務的快速增長,或許能讓順豐從快遞價格戰的泥潭中擺脫出來。
3
從快遞一哥邁向物流龍頭,月亮與六便士如何取舍?
2017年借殼上市以來,順豐積極拓展快運、冷鏈、同城、國際、供應鏈等業務,推動公司從單一的快遞公司向綜合物流平臺轉型。
經過近5年的孵化培育,順豐目前在上述新業務領域初步完成了規模上的積累。其中,順豐快運營收規模連續兩年位列中國零擔快運行業第一,順豐冷運連續三年排名“中國冷鏈物流百強榜”第一,順豐同城也成長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獨立第三方即時配送服務平臺。
在諸多新業務中,萬億市場規模的快運市場有望成為順豐的又一重要收入來源。2021年全年,順豐快運業務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232.5億元,同比增長25.6%,已經成為順豐傳統快遞業務之外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按照重量的不同,國內公路貨運分為快遞、零擔及整車三種。其中,快遞主要針對重量小于30公斤的包裹,整車運輸重量通常要求大于3噸,重量在30公斤到3噸的貨物業務則成為零擔,而整車運輸和零擔都屬于快運業務領域。
2021年,中國零擔快運市場規模高達1.5萬億元,但CR10僅5.7%,目前尚屬于大市場、高分散的競爭格局。這其中,順豐控股市場份額位居第一,規模優勢突出,未來有望成為快運龍頭。
不過,順豐新業務目前仍處于投入階段,這也是公司凈利潤承壓的一個重要原因。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順豐同城分部凈虧損8.99億元,快運分部凈虧損5.82億元。
好的一點是,順豐快運分部虧損額度較2020年同期已經有所縮小,同比減虧幅度達到35.88%。另外,由于收購了嘉里物流51.8%股權,順豐供應鏈及國際分部實現凈利潤6.1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97.60%。未來,隨著新業務逐漸從資本投入期邁入到價值變現期,順豐也將迎來新的收獲階段。
自去年一季度業績暴雷以來,順豐控股股價就持續走弱,從最高點124.37元/股最低下跌至42.51元/股,總市值蒸發超過3000億元。年報發布之后,順豐控股的股價終于迎來止跌回升,目前已經漲至49元/股附近。顯然,二級市場投資者對其新業務發展抱有較大期待。
整體來看,2021年,順豐總營收突破2000億元,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全球第四大快遞物流綜合服務商。但考慮到中國物流市場高達16.7萬億的容量空間,順豐控股在整個大物流中的市場份額僅為1.2%,未來增長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但新業務的培養和發展需要持續地投入,這就意味著順豐控股短期業績或將繼續承壓。面對“月亮和六便士”的取舍,將持續考驗著王衛這一“長期主義者”的定力與智慧。
猜你喜歡
再創新高,去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1700億件
202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745億件,收入1.4萬億元,增21%、13%。國家郵政局推進快遞進村、進廠,助力鄉村振興。現存快遞物流相關企業超134.4萬家,新增12.6萬余家,廣東、江蘇、山東數量居前三,8.55%企業涉司法案件。快遞業務量攀升,為新春假日經濟注入新動力
2025年全國快遞日均超5.5億件,春節前夕超6.7億件。快遞企業加強數字化建設應對高峰,出口“拼車”模式降成本。快遞業展現經濟韌性,相關企業超134.4萬家,廣東、江蘇、山東數量居前三,8.55%企業涉司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