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當快藥:更新招股書,年營收超36億,“快”故事仍難講
IPO被暫停的叮當快藥,終于有了新動作。
距去年12月招股書失效之后,近日,叮當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叮當快藥”或“叮當健康”)更新招股書,在港交所尋求新的聆訊機會。
作為一家數字健康醫療平臺,叮當快藥成立于2014年,曾以“28分鐘送藥上門”的口號被大眾熟知,一度成為資本的“寵兒”。
如今,互聯網醫藥賽道可謂是新老巨頭混戰,僅僅圍繞“送藥”還遠遠不夠。除了初步滿足人們的購藥、問診的需求,二次提交招股書的叮當快藥亟需講出“新故事”,進一步構建競爭力。
二次遞表,“快”不起來
叮當快藥原名是叮當送藥,改為“快”字,體現了公司“28分鐘送藥上門”的核心戰略。
成立之初,叮當快藥選擇了輕資產的發展模式,即不開藥店,而是與線下藥店合作提供配送服務。
但后來叮當快藥逐漸發現,這種輕資產的模式會導致公司“28分鐘之內送到”的承諾無法兌現。公司依然會收到藥品無法準時送達的投訴,成本和體驗難以兼顧。
2016年,叮當快藥開始自建藥品配送系統以及配送團隊,保證了服務質量。但重資產運營的模式,也讓叮當快藥背上沉重包袱。
高昂的開店成本、緩慢的擴張速度……種種跡象都透露出這不是一門能輕松賺錢的生意。于是,叮當快藥欲拿上市當“解藥”,想通過登陸二級市場來解決成本高昂、流量不足的難題。
2021年6月22日,叮當快藥提交赴港交所上市申請,同年年底,港交所披露資料顯示,其上市申請材料已經“失效”。
叮當快藥并沒有放棄新的機會,于近日更新了招股書,中金公司和招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相比于之前的招股書,叮當快藥本次招股書增加了2021年度的相關運營數據。
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于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叮當快藥的收入約為人民幣12.76億元、人民幣22.9億元及人民幣36.79億元,2019年至2021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約為69.8%。
目前,公司的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貢獻了超95%的收入,包括線上直營、業務分銷及線下零售產生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由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研發開支以35.5%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公司的年內凈虧損也進一步擴大,由2019年的2.73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5.98億元。
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楊文龍先生間接擁有或控制公司50.48%的股份。其中約21.16%通過健興有限公司持有,約22.59%通過健發有限公司持有,約6.73%通過表決權委托安排持有或控制。
巨頭混戰,內憂外患
自2014年成立以來,叮當快藥開創從線上到線下的即時到家藥品零售及診療解決方案,業務覆蓋快藥、在線診療、慢病健康管理。
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有由2800多名騎手組成的專業藥品配送團隊。但“最后一公里”的送藥故事,其實并不好講。
隨著互聯網平臺業務的拓展,“送藥”變成了電商、外賣等領域巨頭都深度參與的市場,巨頭紛紛搶食;此外,傳統的線下連鎖藥房開始搭建互聯網平臺,醫藥電商領域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2022年3月3日至3月10日,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研究制定的《藥品網絡零售配送質量管理指南(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意見,針對藥品配送提出新的指導意見。
其中提到,開展藥品配送業務的藥品網絡零售企業應當直接將藥品配送至消費者,藥品配送過程中不得轉運或轉存。這也意味著,叮當快藥的運營成本將會進一步提升。
一方面是核心業務面臨著更大的運營壓力,另一方面,公司的其他業務也面臨著激烈競爭。
在線診療業務層面,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叮當快藥醫療團隊主要包括18名全職醫生及73名兼職醫生、通過與第三方醫療機構的合作產生關聯的800多名外部醫生,以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
據艾媒數據,阿里健康旗下的天貓醫藥平臺設置了3000名執業藥師在線值守;《2020年中國醫藥電商發展白皮書》顯示,京東健康互聯網醫院在2020年已實現每天為12萬人次提供問診咨詢服務,用戶復診率近50%。
顯然,叮當快藥在在線問診業務上也并不具備優勢。
招股書提到,公司將致力于通過包括醫、檢、藥、險的生態系統,為用戶提供定制、專業、一站式的醫療健康到家解決方案。相比較賣藥,叮當快藥想要構建的“醫+藥+檢+險”健康生態顯然更具想象力。
然而在“醫、藥”兩方面,市場上的參與者眾多,近幾年很多互聯網醫院、醫藥電商平臺都已經在做;而在檢測和保險方面,京東、美團等O2O平臺未來同樣有機會發展類似的業務板塊。
內憂外患之下,叮當快藥勢必要講述一些值得期待的高增長故事,找到真正意義上的“第二增長曲線”。
猜你喜歡
全病程管理服務平臺微脈完成2億元D輪融資
本輪新增融資方為信銀投資、求是資本、余杭區轉型升級產業基金、德清縣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嘉興市南湖股權投資基金,老股東源碼資本、千驥資本、元璟資本繼續追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