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的第一波減持潮,腰部公司的退出盛宴?
總市值已經超過2600億元的北交所,迎來了第一波減持潮。
北交所解禁潮
從2022年1月24日這周開始,北交所上的多只“妖股”將陸續迎來大規模的解禁。1月27日,市值超過600億元的鋰電池負極材料龍頭、北交所“一哥”貝特瑞將解禁3.32億股限售股份,占公司總股本68.36%。
貝特瑞是北交所的大牛股。其股價從2018年10月的4.6元一路漲到到2021年11月的最高時198.08元,三年間股價暴漲超40倍。
另一只著名妖股森萱醫藥,將在1月27日解禁3.45億股,占總股本的80.96%。解禁過后,公司流通盤將大增約4倍。自北交所開市以來,搭上“新冠概念”的森萱醫藥股價兩個月飆升四倍。
進入2022年之后,北交所逐漸迎來大批限售股解禁。統計顯示,2022上半年北交所將有59家公司涉及解禁,總規模合計765億元,相當于目前北交所總市值的三分之一。
根據北交所披露的數據,截至1月24日北交所共有84家上市公司,總市值2563.90億元,其中流通市值僅有1013.12億元。隨著限售股逐漸解禁,北交所上市公司背后的創投基金股東的減持退出也逐漸增多。
2022年1月份以來,已經有1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披露減持公告,占上市公司總數的13%,其中僅最近一周就有7家之多。
這批減持的北交所公司,基本上都是由原新三板精選層平移至北交所的首批上市公司。此前,流動性缺乏一直制約著新三板發展,也導致很多投資機構在項目上了新三板之后長期面臨退出難的問題。而北交所開市以來,日成交額保持在20多億元,日均成交額較2021年8月精選層的成交額增長了約3倍。
北交所日成交規模,單位:億元
雖然與滬深交易所的流動性仍有差距,但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即針對創新型中小企業量身打造一家證券交易所,“專精特新”定位十分清晰。對于投資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投資機構來說,這一輪減持潮證明北交所已經是重要的退出渠道,中國創投市場將補足多層次退出體系的關鍵一環。
腰部項目“清庫存”開始了
北交所推出后,業內普遍預期,投資機構手中大量的“腰部”項目將迎來退出良機。
雖然投資機構們投每個項目的時候都是奔著IPO去的,但即便是頂尖的投資機構,也僅有20%左右的IPO率,大部分項目是所謂腰部項目:一方面公司仍在穩步發展中、甚至有可能是“小巨人”、“隱形冠軍”,但另一方面也很難看到再上臺階、實現IPO的希望。
在北交所橫空出世之前,除了部分被并購的項目,這類項目退出的方式主要是回購。而如果大股東不能或不愿意回購的話,就成了所謂的“僵尸項目”。人民幣基金長期以來面臨清算難問題,很大的原因即在于此。
但北交所改變了這一切。北交所最低2億元市值即可上市的低門檻,讓廣大腰部項目不再退出難。在項目質地較優的情況下,北交所上市可以實現相當高回報的退出。
實際上,這一輪公告減持的公司,很多都屬于此類。最近披露投資機構減持的北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基本在10億元~20億元市值區間,都可以歸類為腰部項目,其中不乏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
1月17日,國義招標公告,股東廣東國有企業重組發展基金(有限合伙)擬減持不超過1.375%的公司股份,原因是“基金投資正常退出”。國義招標是一家專業招標采購服務商,也是全國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招標機構。截至1月25日收盤,國義招標市值12.87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68億元,凈利潤6230萬元。
1月19日,豐光精密公告,股東國信(青島膠州)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國信基金)擬減持不超過1%的股份。豐光精密國內領先的工業自動化精密零部件供應商,客戶包括中國中車、法國的阿爾斯通等。截至1月25日收盤,豐光精密市值23.11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國信基金是在2018年通過新三板定增入局豐光精密,按豐光精密目前股價,其投資回報可達3倍左右。
1月21日,威博液壓公告,股東海寧海睿產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擬減持不超過0.8425%的股份,原因也是“基金投資正常退出”。威博液壓主要從事液壓動力單元及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應用于倉儲物流、高空作業平臺及汽車機械等領域,目前在國內的市占率超30%。截至1月25日收盤,威博液壓市值9.89億元。
最典型的案例,還要數“智慧礦山第一股”科達自控。陪跑了十年之久的深創投,不僅完成了退出,還能拿回數倍的回報。
從上市無望到數倍回報
1月20日,山西第一家北交所上市公司科達自控披露減持公告,公司股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山西紅土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擬合計減持不超3.97%的股份。山西紅土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是深創投的一致行動人。按科達自控目前的股價,如果深創投這次足額減持,將可收回大約5000萬元資金,并且剩下的股份市值仍超過3000萬元。
科達自控成立于2000年,20多年來專注于為山西的幾百家煤礦提供礦山數據監測與自動控制系統等產品。在2012年的一輪融資中,科達自控引進了投資方深創投。該輪融資的估值未披露,可資參考的是2011年底科達自控上一輪增資時估值約為1.1億元。
據公開轉讓說明書披露,深創投的這筆投資附帶了對賭條款,科達自控需要達成2013年、2014年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不低于30%等一系列財務指標,并且最晚應在2015年底完成上市。
不過科達自控此后的發展速度明顯未達到預期。按對賭條款,科達自控應該在2014年實現5070萬元的凈利潤。但實際上,2014年科達自控僅實現凈利潤1200余萬元,還不到對賭目標的四分之一。1月24日,科達自控發布了2021年業績預告,預計全年實現歸母凈利潤3600萬元至4000萬元,時隔七年依然沒有達到當初簽下對賭時的目標凈利潤。
這種情況下,科達自控未能如期在公開市場上市,而是于2015年掛牌新三板。在新三板上,科達自控的股票長期處于零成交或接近零成交額的狀態,退出顯然無從談起。
2021年北交所推出,作為新三板精選層掛牌公司的科達自控被平移至北交所上市,成為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之一。至此,深創投這筆已經長達十年的投資終于能夠實現退出了。值得注意的是,科達自控目前市值達12億元,意味著深創投可以獲得數倍的投資回報。
猜你喜歡
證監會公眾公司部主任周貴華接棒
6月7日消息,信息顯示,北京證券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6月6日發生工商變更,法定代表人由徐明變更為周貴華。同時徐明、陳永民退出董事職位,高管人員新增周貴華、孫立。剛剛,這只龍頭股發股價異動公告,連續兩天“30CM”漲停!
5月16日,北交所股票生物谷再度上演“30cm”漲停,近兩個交易日累計漲幅達68.81%。截至當天收盤,生物谷成交額為0.88億元,總市值為16.5億元,漲停板上仍有封單近1.2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