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業物聯網服務商智鶴科技完成過億元A+輪、B輪融資
今日,建筑行業物聯網服務商智鶴科技宣布先后完成過億元A+輪、B輪融資,A+輪由東方富海投資,B輪由青松基金和CPE源峰聯合投資。創始人劉兆萄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擴大市場團隊、新產品投入等方面。
智鶴科技是一家基于物聯網技術,以“持續提升施工效率”為使命,堅持工程機械管理與資源整合于一體,打造工程機械互聯網+生態圈的高科技公司。
2019年上市的新產品“機械指揮官”致力于工程機械物聯網管理,擁有先進的臺班管理和燃油管理技術,可為客戶提供一整套工程機械信息化管理解決方案。迄今,“機械指揮官”已累計銷售超10萬套,客戶覆蓋行業頭部央企、地方大型國企,如中鐵一局至中鐵二十五局、中國電建、山東高速、貴州路橋、濟南城建、深圳市政等600多家。
智鶴團隊目前150余人,其中技術團隊占60%以上,而包括劉兆萄在內的創始團隊更是來自一線工程機械行業與工程施工行業,擁有多年行業工作經驗,深刻理解機械化施工管理的痛點、難點,核心需求和業務邏輯。
為工程施工提供設備數字化解決方案
當前,我國建筑業從規模上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勞動密集型的特征依然顯著。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的不斷上升,施工企業急需一種精確且實時有效的替代管理手段,由依靠廉價勞動力轉變為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
與此同時,在國家“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指導下,國資委今年也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
然而智鶴科技通過調研發現,很多公司在經過十數年的發展,信息化部署已卓有成效,嘗到科技甜頭的企業正陸續將目光鎖定在實現數字化建造上。對此劉兆萄表示,智慧建造以信息化為基礎,專業應用為抓手是必然趨勢,也即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可以由點及面,先從場景應用切入,引入成熟的、模塊化的、專業的數字化服務商。
“工程施工數字化任重道遠,從容易標準化的某單一模塊入手,會事半功倍。”劉兆萄分析,“在人、機、料、法、環五大塊中,設備無疑是最容易標準化的一塊。”
劉兆萄表示,以往大多建筑施工現場的設備管理主要依賴于人工,干了多長時間、加了多少油、運了多少趟、有沒有偷懶磨洋工……全靠人工現場盯著,每天工作結束后,機械員都要為每臺設備開具小票,再以小票作為財務結算依據,而這樣的小票每天會產生上千張。
“這種管理方法效率非常低下,還存在很大的跑冒滴漏隱患,大量的成本浪費于此,導致機械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智鶴科技歷時6年、經歷4次大的技術迭代,已經形成了符合施工現場的成熟、可落地的設備數字化解決方案。在探索過程中得到一則“金科玉律”:物聯網在工地落地必須要滿足“極簡安裝,普遍適用”的特點,并且從技術上攻克功耗、精確性等核心難題。最終,智鶴科技研發出了現在的無線智能終端,僅需粘貼至任一機械頂部即可使用。
用科技手段實現低碳施工
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機械指揮官”通過對所有現場機械的進退場、施工、調度、結算全流程進行數字化管理,重點解決“干了多少活”和“用了多少油”兩大核心問題,讓施工企業的單機核算有據可依,顯著降低設備使用成本,助力項目提質增效。
據悉,客戶中鐵北京局自宜鐵路項目在日常施工生產中使用機械設備智能管理化、機械指揮官和智能油蓋箱系統,較之前設備利用率提高了20%,平均每月節省機械租賃費超10萬元,油料成本節省了10%,平均每月節省油料費用數萬元。
而客戶深圳市政也在其報道中指出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利用信息化平臺進行管理是機械設備管理的必然趨勢。企業應秉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念,積極借助外部優質資源進行內部管理模式整合提升,改變傳統設備人員現場直管的粗獷模式,積極推動設備信息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
“機械指揮官”系統和設備信息化管理平臺可視化大屏的應用,一是實現設備運行狀態、工時記錄、油耗分析、活動軌跡等實時監控功能,為設備管理大數據應用提供基礎;二是便于對設備實行統籌管理,提高設備的利用率;三是基于所獲得數據并加以分析,提高公司整體的設備管控水準,降低投入成本和支出。
智鶴科技表示,在實現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益雙贏的同時,還有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效率的提升和能耗的管控可有效減少碳排放。每年施工行業的燃油使用量高達千萬噸級,每節約1升燃油,就減排了2.63千克的“二氧化碳”,從碳排放角度來看,就是減排了0.717千克的“碳”。在國家倡導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今天,低碳施工是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運用科技手段實現低碳施工,將會是建筑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產業的必經之路。
未來,智鶴科技將繼續深耕市場,幫助每個客戶持續提升施工效率,為施工企業提質增效、模式創新進行賦能,為實現低碳施工、數字化轉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