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刺“農業無人機第一股”,極飛科技還將面臨哪些挑戰
如果IPO成功,極飛科技不出意外會是國內科創板“農業無人機”第一股。
11月22日,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極飛科技”或“極飛”)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保薦機構為申萬宏源證券,擬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6001萬股,不低于公司發行后總股本的15%。與同為無人機領域的老大哥“大疆”相比,極飛在資本市場更加積極。那么,它的業績表現如何?能否支撐起它和大疆一較高下的底氣?
01
打不過就繞著走
說極飛科技,不得不先說大疆。大疆創始人汪滔從小癡迷于直升機,大學期間一直從事飛行器穩定性研究,畢業后依舊專注于這個領域,直到2006年11月創立大疆。2012年,大疆精靈Phantom1橫空出世,因其高效、簡潔、易用,很快就獲得了消費者和業界的認可,大疆由此一炮而紅,正式“起飛”。截至2020年,大疆在全球無人機市場上已經占據超過80%的市場份額,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也達到了70%以上,在全球的民用無人機企業中,穩居第一位。
和汪滔頗為相似,極飛科技掌舵者彭斌也是一名“飛行器極客”。彭斌曾在微軟工作兩年,2007年4月,他與一群熱愛飛行的極客成立了極飛公司的前身XAIRCRAFT。官網信息顯示,XAIRCRAFT曾在2008年-2011年研發推出了多旋翼無人機(X650)、無人機飛控系統。
但面對大疆無人機在消費級領域的強勢崛起,XAIRCRAFT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彭斌不得不在2014年前后轉型聚焦農業無人機領域,將極飛定義為農業科技公司。
避開大疆,極飛是非常明智的,因為兩者差距太大了。
從估值上看,極飛科技最后一輪估值為100億元,而2018年時大疆的估值就超過了1500億元。從后來的專利成果看,截止2021年7月23日,極飛擁有發明專利230項。但截止2021年9月30日,大疆擁有的發明專利高達2609項,二者相差十倍不止。
最重要的差距則來自于凈利潤。在營收方面,2015至2017年,大疆營收分別為59.8億元、97.8億元、175.7億元,凈利潤從14.2億元躍升至19.3億元和43億元。極飛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極飛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22億元、3.57億元、5.30億元。同期,公司凈利潤分別為-689.40萬元、-3960.55萬元、-5983.23萬元。也就是說,近三年,極飛一直處于虧損當中。
沒盈利就先于大疆老哥啟動IPO,極飛科技能飛得更高嗎?
02
細看極飛科技
招股書顯示,極飛的主營業務包括研發、制造、銷售農業無人機、農業無人車、農機自駕儀、農業物聯網設備等在內的智能農業裝備和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并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按營收類型來分,可以分為智能農業裝備、技術服務、其他服務等三大板塊。
其中智能農業裝備板塊營收占比最大,約占九成,而在該板塊中,農業無人機產品及配件的收入又占據絕對比例。近三年數據顯示,營收中有70%-80%來自于農業無人機產品及配件。也可以理解為,極飛科技的營收來源高度集中。
農業無人機技術可謂極飛科技的“看家本領”,作為最早將無人機應用于農業生產場景的公司之一,極飛的農業無人機目前集精準噴灑、智能播撒、巡田測繪于一體,能在多種復雜地形下進行自動化精準作業,技術較為領先,一直是公司的營收主力。但是,它的毛利率卻十分堪憂。
一方面,毛利率較低且發揮“不穩定”。2018年-2020年,極飛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為32.54%、32.74%、35.60%。2021年上半年,其毛利率陡降至22.11%。同時,報告期內,極飛科技的毛利率持續低于行業均值。不僅如此,今年1-6月,極飛農業無人機產品的毛利率還突然打了個“五折”,為什么呢?
除了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令電機等重要零部件成本上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極飛在制定2021款新品售價時,預計全年銷量同比上升,規模增大帶來成本下降預期,所以它適當地降低了部分新產品的銷售價格。
然而,由于芯片短缺情況超出行業預期,極飛在農忙旺季的生產交付能力沒跟上實際市場的訂單需求,導致部分銷售訂單由于無法及時供貨而流失,未實現預期的規模效應及降本效果。招股書顯示,極飛科技的“拳頭”產品農業無人機的售價由2018年的4.01萬元/套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2.63萬元/套。
從中可以看出,深耕農業領域的極飛,不僅要面對無人機行業的通用“掣肘”——芯片問題,還要面臨獨特的行業難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
農作物種植有著較為明顯的季節性,農業無人機等智能農業裝備主要應用于精準噴灑、智能播撒、巡田測繪等,決定了其作業時間高度集中于農忙季節。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的公司產品的產能利用率整體不高,主要系受農業生產“農忙”、“農閑”時節更替的影響,公司產品終端需求的季節性波動較大。
在“農忙”時節,極飛的產品也處于銷售旺季,產能利用率較高,甚至經常處于產能不足的狀態。而在“農閑”時節,極飛處于銷售淡季,公司產能利用率往往較低,形成了“旺季產能較為飽和、淡季產能過剩、整體產能利用率不高”的局面。
另一方面,議價能力也影響著極飛的盈利高低。
招股書顯示,極飛銷售規模呈現快速的增長,報告期內,其營業收入分別為32,176.76 萬元、35,654.14 萬元、53,039.37 萬元及46,876.20 萬元。但相比它前期的巨額投入,目前的收入規模仍然相對較小,銷售規模效應尚未完全體現。相比核心競爭對手,極飛現階段的生產、銷售規模所能形成的供應鏈議價能力相對不足。
在當前階段,極飛的現實處境是:主力產品尚處于成長期,新產品線的銷售規模效應尚未體現,仍需大量推廣投入。另外疊加持續的高額研發投入,致使極飛科技至今尚未盈利,且虧損面正逐漸擴大。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極飛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22億元、3.57億元、5.30億元。同期,公司凈利潤分別為-689.40萬元、-3960.55萬元、-5983.23萬元。
截至2021年6月30日,極飛科技累計未彌補虧損為2.24億元。對此極飛很清楚:如果公司上市后持續虧損,致使累計未彌補虧損進一步擴大,可能觸發《科創板上市規則》導致股票終止上市。
03
雄心壯志與當務之急
其實,極飛的老對手大疆在農業領域絕非等閑之輩。極飛于2015年4月推出首款能半自主作業的植保無人機P20后,大疆便不甘落后于同年11月推出首款農業植保機MG-1。截至2021年9月,大疆農業全球作業已經突破10億畝次,應用場景包括農藥播撒、肥料、飼料播撒、農田測繪等多個領域。就在今年11月,大疆又推出兩款全新農業無人機產品T40和T20P……
面對“多點開花”、咄咄逼人的大疆,極飛依舊高度專注于農業領域。
從產品布局看,極飛在農業無人機規模化應用后,又相繼推出遙感無人機、農業物聯網設備、農業無人車、農機自駕儀及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等產品,滲透到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各個環節,慢慢形成了“全面感知→智能決策→精準執行”的智慧農業生態閉環,在該領域具有一定競爭優勢。
從野心看,極飛在農業領域的投入有增無減。極飛此次的募資用途顯示,將用一大半的募資用于“數字農業智能制造基地項目”,該項目建設完成后,可實現年產50000套農業無人機、5000臺農業無人車、5000套農業機器人、4000臺農機自駕儀、4000臺遙感無人機、4,000套農機軌跡記錄儀以及2000套農業物聯網設備的生產能力。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還是有些許“骨感”。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分別生產產品7032套、11104套、15277套,對應的產能利用率為60.37%、66.73%、76.51%,如果募資后擴充到年產能7萬多套,很明顯產能過剩太多,勢必會加劇產能及相關資源浪費。此外,如何科學安排生產,平抑農忙、農閑時期的供應波動?如何提高全年的產能利用率或許是極飛實現雄心壯志之前必須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結尾
2016年時,國內的無人機市場擁有大小規模的各色生產企業200余家,五年過去,如今大部分已經轉型或者干脆消失。在農業無人機領域,似乎已經實踐了“二八定律”——排名前兩位的企業已經占據了80%的國內市場份額。
據IDC預測,到2023年,中國農業植保硬件銷售規模為160億元,而農業植保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485億元。市場廣闊,大疆和極飛或許將有很長的時間相伴而行,未來二者將會有怎樣更精彩的故事?極飛在上市成功后,又將在農業無人機領域有哪些新變革?值得期待。
猜你喜歡
榮耀Magic V3正式發布,9.2mm再次刷新折疊屏輕薄紀錄
榮耀Magic旗艦新品發布會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體育館正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