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健身鏡,融了3億刀;兩家投資人,“差點打起來”
一面鏡子,除了能找出你的美麗,或者變身穿越時空的傳送門,還能干什么?
科技,正在賦予一面鏡子更多的可能性。
在某購物網站中,一塊價值幾千元的鏡子下面有評論如斯:“討厭被時間束縛的我,隨時鍛煉讓自己爆汗,絕絕子”;“它幫我量身打造課程,把私教請回家的感覺真好。”
健身鏡的火熱在資本市場也一覽無余。
以Fiture健身鏡為例,其上一輪融資3億美元,是全球運動健身領域最大規模B輪融資,更是吸引諸多機構進駐,包括紅杉、騰訊、DST、Coatue、C資本、凱輝基金、黑蟻資本、CPE源峰、君聯資本、全明星基金等。融資后Fiture的估值上漲到15億美元。
一位投資人也告訴我,“太難搶了,根本擠不進去,有兩家差點因為份額打起來。”
如今,市面上有Fiture、樂刻、咕咚、小喬體育、億健、YUPP等數十個品牌的數十款產品,據天眼查數據,智能健身鏡領域有10余家企業產生了超20起融資,融資金額從數百萬到是以人民幣不等。有業內傳言說,深圳現在有幾十家公司在做健身鏡。
就連科技公司也紛紛下場。近日,華為公布了一項有關運動健身的專利,又完成了健身品牌“為鑒”的商標注冊,業內認為,首款搭載鴻蒙系統的華為智能健身鏡將要來臨了。除此之外,小米也完成了健身設備的商標注冊,就連低調的百度也被曝光已經有智能健身鏡相關技術的專利設備,而榮耀、oppo已推出相關產品。
谷歌與Facebook更是跑在前面,在Facebook宣布豪擲10億進場后,谷歌說要斥資4億美元打造新園區里對智能硬件的投入。科技公司奔赴前線并不意外,他們的資源與實力早已培養了敏銳的嗅覺,健身鏡又處于智能家居這一龐大市場,巨頭們自然不會放過。
健身鏡受到資本熱捧
一位優秀的女性芭蕾舞演員首創了健身鏡Mirror。出于對自身需求的洞察,她于2018年在紐約推出以Mirror命名的健身鏡,它主要打造以內容為主的“私家教練”,用戶可在家觀看健身課程、糾正動作,完成有氧運動、力量練習和瑜伽等各種鍛煉。
至2018年2月,Mirror獲得1300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者包括Lerer Hippeau Ventures、Spark Capital、BoxGroup、Brainchild holdings、First Round Capital等。2019年,Mirror的總收入達到1.5億美元,至2019年末,獲得的的外部投資總額有7480萬美元。等到9月的時候,知名運動服飾和配件制造商Lululemon宣布以5億美元收購Mirror。
緊接著,Mirror之后、TONAL、TEMPO等累計融資額達4億多美金,成為了投融資市場的健身鏡寵兒。
美國另一家家庭健身明星品牌Tomal正在尋求IPO,該公司融資總額已達4.5億美元,亞馬遜的Alexa是主要投資者,有不少明星、球員也參與投資。疫情期間,Tonal銷量暴漲了800%。另一邊,初創公司Tempo定位高端市場,今年4月獲得了軟銀超1億美元的投資。
作為Mirror在中國的對標者,Fiture于2019年3月創立后,緊接著就在8月拿到了紅杉投的600萬美元,此后的一年,騰訊、C資本、凱輝基金等投了6500萬美元,刷新了全球健身行業中A輪融資的紀錄。
C資本投資人施正炫認為,健身鏡最大的賣點是內容。對于更多會銷售到一二線城市有閑錢人手中這一說法,施正炫告訴筆者,Fiture在西藏、新疆都有銷量,三四線城市更多。這也不難理解,三四線城市的私教水平未必比得過一二線城市的教練,而健身鏡的出現更容易讓他們觸及到最優質的的教學,這也是他口中的“去中心化”。
至于健身鏡的具體目標用戶定位,有投資人為投中網分析,第一類是在家帶娃的寶媽、沒有大把時間放到健身房的打工族,有健身需求,卻因為其他原因無法在某一時間到達某一空間。
第二類是長期的運動愛好者,無論在戶外還是在家,他們的習慣性與自律性都達到了一定程度,健身鏡可以幫助他們更便捷有效地使用自己的時間,滿足健身欲望。
還有一部分自卑、社恐人士,出現在健身房這一人群聚集地,可能令他們感到不舒服。有一些女性在去健身房前總要準備一番,化妝是一個必備環節,這樣也讓她們把去健身房這個平常性舉動變得儀式感增強,從而削弱了健身房的舒適性與隨意性。對于這部分人群來說,健身鏡容易創造一個更為私密安全與個性化的空間。
隨著健身鏡的發展,Fiture出現了它強調的一大重要功能——檢測,即集成AI+深度集成攝像頭。它的智能運動追蹤系統通過AI人體動態傳感器,讓用戶不需要穿戴什么,就可以被產品檢測動作的準確度、完成度。
當然,也有媒體認為,健身鏡在中美兩國都達不到Peloton的高度,這里存在著健身鏡的實用效果問題、疫情對它需求的沖擊長度以及健身鏡在美國市場與中國市場的不同等問題。
這一點筆者在國貿的Fiture線下體驗店中也有體會。但它的糾偏水平達到何種程度還有待考證。有業內人士稱,健身鏡的設計并不能讓它多角度識別、抓取運動者的精準動作,比如左右移動空間較大的動作。
宅經濟產物
技術在重塑著我們的日常,我們不斷更新迭代的需求也同樣在倒逼著技術的發展。
疫情前,宅經濟的主要對象似乎是z世代,但在疫情期間,它已不再屬于一群特定對象,而是滲透到各個年齡階段,逐步衍變為一種普及的生活方式。這當然是源于技術的成熟、供給端媒介與內容的豐富。想一想,技術不到位,“萬物云化”如何誕生?
拿疫情期間宅健身這一點來說,電商平臺數據顯示,春節期間瑜伽墊等瑜伽裝備訂單量是去年的3.5倍,各類跑步機、折疊跑步機、劃船機、健身班、瑜伽墊等成為熱銷產品,瑜伽墊成交額同比增長150%,2月至今自營瑜伽墊成交額同比增長近6倍。
“疫情反而將健身行業往前推了一大步”,一業內人士說。基于大數據、AI等技術對用戶需求的體驗、洞察,自疫情以來,各類健身器械、營養代餐、運動服飾、健康咨詢等產品銷量很好。
東邊日出西邊雨,另一邊,線下健身似乎水深火熱,甚至被傳處于“一天倒一家”的囧境中。
海德格爾說,媒介之外,別無他物。這不就是宅經濟的一句注腳嗎?宅經濟的主體擴大,源于媒介范圍擴大所致的影響,除了宅健身,宅吃喝、宅養生、宅娛樂、宅海淘、云學習、云辦公、云開市,一個賽過一個。
健身鏡贏得騰訊、紅杉、凱輝等投資天團的青睞不是沒理由,一投資人告訴投中網,技術今天讓這面鏡子誕生了私密、專業與互動的空間,在家與其他健身愛好者互動,明天就可以幫助人們通往更豐富的場域,有可能是神秘的元宇宙,還有可能是外太空。
據《2021年大眾健身行為與消費研究報告》顯示,大眾健身年平均總消費相比2020年提升35%,女性平均總消費更是高達6362元,增幅接近50%。89%的受訪者認為健身智能化是必要的。
宅家智能健身這個新興領域成為產業新風口,被業界認為是一條價值千億元的白金賽道。
但有業內人士并不樂觀,中國健身文化與美國存在很大不同,宅家健身的還只是一小撮人群,還有很大一批人——下沉市場、中老年等群體更偏向于戶外跑步類運動;更有健身教練說,線下的真人互動、教學、檢查、糾偏才能出實實在在的效果,這是難以替代的。不少人擔心,基于人的惰性本性,健身鏡是否會與那些年出手的跑步機、健身環一樣,用上幾天就被丟進角落落上死灰。
宅經濟的市場到底有多大?健身鏡的市場又有多大?資本市場的熱捧可能并不是唯一答案。今年3月發布的《2020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健身人口滲透率為5.02%,同比增長3.19%。
故而,在我們探討宅經濟的時候,健身鏡的眼光已不止局限于C端,B端也是重要場景,比如酒店、醫院、學校等,據悉,Fiture正在探索酒店業務,為酒店或民宿消費者提供隨時健身的場景。
新興物種的誕生總要經歷討論、質疑,健身鏡的前方是什么樣的路還需繼續跟蹤觀察。AI是否還會賦予更多物品不同的含義,也未可知。但沒有人會質疑,技術驅動帶來的影響力。
猜你喜歡
騰訊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再次加注,FITURE完成6500萬美元A輪融資
C資本,凱輝基金,黑蟻資本,CPE(中信產業基金),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全明星基金跟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