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逃過顏值經濟,投資人也愛美
近日,騰訊的一項投資讓家用美容儀賽道再次受到廣泛關注。
信息顯示,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后者持股11.7455%。
近年來,AMIRO的發展勢態一路向好,從美妝鏡到美容儀,銷量不錯,消費者也愿意買賬。
隨著女性消費能力的崛起,顏值經濟盛行,家用美容儀賽道競爭越發激烈,各個品牌都想從中分一杯羹,整個市場正處在“野蠻生長”的狀態。
無獨有偶,就在騰訊投資這家公司半個月前,小米的投資也投資了一家美容儀品牌,投資圈也開始向“顏值”看齊。
如今,市面上各種各樣的美容儀產品常常讓消費者眼花繚亂,國外品牌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如何打破現有僵局,脫穎而出,是美容儀品牌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銷量增長2870%
這家公司得到VC巨頭青睞
最近,騰訊又投資了一家名為AMIRO的光電美容品牌。信息顯示,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26萬人民幣投資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1.75%,該公司關聯產品為AMIRO。
資料顯示,宗匠科技成立于2015年,旗下品牌為AMIRO,是一個光電美容品牌。AMIRO最初以智能美妝鏡起家,后又切入光電美容儀賽道。在今年結束的618中,AMIRO是天貓個護個人洗護清潔工具品牌TOP2,天貓美容美體儀器品牌TOP7。
AMIRO的產品種類多樣。2017年推出了首款高清日光鏡,在當年雙11中銷售額就突破580萬元。截至2020年雙11,MIRO化妝鏡累計銷量突破100萬臺,連續三年在同類目中銷量第一。
同時,AMIRO也不滿足于單一的化妝鏡類產品,近幾年在家用美容儀領域也有了一些熱度。AMIRO利用其核心的“光電技術”進行橫向品類的拓展,先后推出了脫毛儀、電動牙刷、洗臉儀、射頻美容儀等產品。在去年雙11中,AMIRO銷售額突破5400萬,美容儀器銷量同比增長2870%。其中,2021年5月推出的紅光波脫毛儀僅在一個月之后的618活動中就實現了單品破千萬的銷售額;AMIRO射頻美容儀上市僅2月單品銷售額破千萬。
這家從事美容事業的公司,卻是由工業設計背景的創始團隊撐起的。創始人王念歐是浙江大學國際設計研究院碩士;首席產品官酈軻同樣來自浙江大學工業設計系,兩個人合作獲得過德國紅點獎、IF獎、美國IDEA獎等設計獎;首席運營官伍剛彬服務過海飛絲、潘婷、沙宣等品牌,多次榮獲ROI金投賞廣告大獎、天貓金妝獎、寶潔POY獎,在女性產品的賣點包裝和自媒體炒爆款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研發產品團隊來自知名醫療和醫美儀器企業如邁瑞醫療等,以及優秀智能手機和智能硬件制造廠商華為、華星光電、安克創新等。
回顧融資過程,AMIRO的勢頭不錯,早期比較順利。天眼查顯示,該品牌目前總共經歷了6輪融資。2015年,王念歐帶著“智能鏡子”的構想得到了真格徐小平的投資,首次融資僅用了15分鐘就拍板敲定。同時,經過徐小平的引薦,硬件孵化平臺太平鳥也參與了這次投資。
之后的融資歷程中,也不乏巨頭入局。2017年11月,該品牌在家用化妝鏡上達到專業化妝室環境光源效果,獲得了順為資本、小米集團的千萬級投資,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
2018年雙十一是AMIRO的歷史性時刻。李佳琦和馬云直播中所用的正是AMIRO小白鏡,當即AMIRO單日銷售額就破千萬,這個品牌也走入了消費領域代表機構的視線。2018年12月,AMIRO獲得了素士、清晗基金、清流資本、鼎翔資本的A輪投資;2019年9月,獲得海外老牌VC凱爾特創投投資;2020年11月,獲得達晨財智、弘暉資本、凱爾特亞洲創投、奧牛資本、順為資本億元級的B輪投資;最近的一次,則是騰訊的投資。
Amiro品牌以18-30歲女性用戶為主,專注于90后、95后的愛美女性。此外,Amiro主打紅光波能系統專利,提出了“專為中國女性肌膚設計”的理念,從更貼近市場、更懂中國女性消費者需求的角度出發,在科技美護市場奪得了一席之地。
一個小小儀器撐起百億規模
人人都心動
美容儀是一種根據人體生理機能進行調節改善身體和面部的機器。市面上常見的大致有微電流、電離子、頻射、超聲波、LED和激光幾種,不同的產品分別具有美白、嫩膚、祛斑、脫毛、清潔等效果。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美容儀需求量為131.9萬臺,到2019年已經增長至655.2萬臺,復合增長率達到37.79%。
在這樣龐大的數據背后,是無數女性對于美的追求。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網絡的發展,增多了人們了解外面世界的機會,也讓女性了解到更多護膚知識以及護膚的重要性。同時伴隨著消費水平升級,美容護膚也不再只是奢望,消費群體對“美”的需求爆發。
在以往的觀念里,美容護膚就得去美容院。但是近年來,市面上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家用美容儀又提供了一種新選擇。家用美容儀憑借其小巧輕便、做工精細、使用簡單且使用時間靈活的優點受到消費者喜愛。同時,相比于美容院,家用美容儀具有更高性價比,可以不限次數使用,為那些預算不足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根據《中國美容與個人護理報告》,59%的20至49歲中國女性城市消費者表示,曾經至少使用過一種家用美容儀。
隨著需求增加,家用美容儀市場正在飛速成長。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家用美容儀市場規模約為60-8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0%。以此計算,2021年國內家用美容儀市場規模將在百億元左右,到2026年將突破兩百億元。
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大批商家涌入。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中含“家用”和“美容儀”的企業已經達到3萬余家。2016年以來,家用美容儀企業年度注冊增速一直維持在25%以上。2019年,我國新增近3000家家用美容儀相關企業;2020年,新增超過2300家。
可觀的行業前景,也吸引了大批資本的關注。面對如此有“錢途”的賽道,資本們紛紛下注。根據統計,截至今年7年底,國內有超過29家和美容儀相關的品牌,其中有8家獲得過融資,總金額超過 5.2 億元。在投資方陣容中,不乏有小米、騰訊、順為資本、IDG 資本、清流資本、天圖投資等知名 VC 的身影。
國產美容儀品牌要生長但不能野蠻
質量與效果是標準
國產美容儀品牌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家用美容儀類市場規模為556億元,滲透率24.17%;預計2022年將達到1119億元,滲透率幾乎翻倍到42.56%。而相比與歐美、日本等其他國家,目前國內家用美容儀的市場滲透率還不足4%,未來各個品牌還有很大的生長空間。
另外,雖然近幾年來,金稻、inFace、AMIRO等國產品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真正的龍頭品牌。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品牌都還有無限的可能。
但是,在國產美容儀入局之前,國外品牌就已經占據了國內的大部分市場。外資品牌雅萌、科萊麗、Refa、TriPollar初普等已經占據了國內約80%的市場份額。國產美容儀要想發展,就要打破這一局面,在技術、運營、研發等各個方面多下功夫,從這些國外品牌中搶回份額。
國產品牌大多是以高性價比進入市場。在購物平臺上可以看到,這些家用美容儀中既有價值幾千元的,也有只需要一兩百塊就可以買到的。不論是哪一款,都比在美容院一次就需要花費幾百上千劃算得多。
近幾年來美容機構頻頻發生安全問題也是消費者轉而選擇家用美容儀的一個原因。但是家用美容儀就安全且有效了嗎?
在目前家用美容儀市場上,產品種類多樣,質量與評價也好壞參半。在某款聲稱“2周提亮膚色,4周緊致淡紋”的產品評論中,消費者表示“沒看到效果”、“雞肋產品”、甚至有人反映“長了一臉痘痘”,雖然使用效果因人而異,但是還是說明有些品牌還有改進的空間。而目前國內還沒有完善的關于家用美容儀的標準,無法保證沒有不良商家進行夸大宣傳甚至虛假宣傳。
還有案例表明,有的劣質產品難以控制儀器表面溫度,出現過多次燒傷和燙傷消費者皮膚的情況。
除了“買買買”的瘋狂,現在的消費者也體現出更多的理性。她們往往或通過各個博主的測評,經過反復對比,才會最終選擇“種草”或“拔草”。那么對于家用美容儀品牌來說,首先要多在研發上下功夫,做到質量優勢、技術優勢,擁有“我有而別人沒有”的優勢,或許能成為頭部。
猜你喜歡
春節經濟“熱力圖”:消費引擎強勁驅動,產業活力全面綻放
春節期間的消費場景豐富多彩,涵蓋了出行、購物、餐飲、娛樂等各個領域,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