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高針”市場到底什么樣?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身高成為絕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發育中關注的重點,甚至會將孩子的身高與升學、就業、婚姻進行掛鉤。有數據顯示,我國18-44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69.7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8厘米。但該數據遠遠低于了我們對身高要求的標準,“大長腿”、“大高個”變成了美的代名詞,而“矮”卻仿佛一種禁忌,讓人想要避而遠之。
一時間“增高針”治療法在國內掀起熱潮,竟被追捧為“神藥”。
那么你真的了解“增高針”嗎?
關于“增高針”,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增高針”通常是指生長激素。生長激素是人體腦垂體前葉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可以有效的促進骨骼、肌肉、身體的成長,對人體發育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體中缺乏生長激素,生長速度無法達到正常的標準,發育緩慢,不單單會導致身材矮小、也會有引起骨質疏松、性發育不良、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可能。
但隨著國內醫療水平的提升,人體發育領域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對于由非特殊疾病引起的矮小人群而言,“增高針”也就是生長激素能夠對一些矮小癥患者進行有效的輔助治療。
目前生長激素的劑型分為粉劑、水劑和長效制劑。粉劑和水劑也可以稱為短效制劑,需要每天進行注射。它們的區別在于:粉劑在注射時是凍干粉針劑;而水劑是液體注射,無需溶解。長效制劑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長效生長激素制劑,直接以注射器抽取注射。相較于短效制劑,長效制劑更為方便,每周注射一次即可。
一般來講,若兒童身高遠低于同性別、同年齡、同種族平均身高,就應該引起注意,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據了解,孩子在十歲以前,對治療的反應很敏感,具有很大的生長空間。所以發現的越早,生長激素的治療效果也就越好,治療周期一般建議至少一年。值得注意的是,生長激素的計量是根據體重計算的,體重越重用藥劑量就越大,治療費用就越高,一針價格可能會達到千元不等。
圖源:中國生長激素網
據一位家長經歷,自己兩個孩子都患有矮小癥,每月用在孩子身上僅生長激素的開銷就需要將近五千元。也有家長反映:“孩子已打生長激素半個月,發現一點沒長,很難過,不知道是否還要繼續堅持下去。”可見“增高針”治療法是一個耗費錢和精力的過程。
是藥三分毒,使用需謹慎
“身高預測160-162,低于預期身高165,覺得目前長的不理想,可以要求打生長激素嗎?”了解發現,想要注射“增高針”的群體中不乏一些這樣本身生長發育健康的孩子,但由于沒有達到家長預期身高而想進行治療的。
確實,生長激素并不是我們常規印象中的激素,在醫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生長激素,會促進骨骼生長,影響脂肪代謝,加速體內蛋白質的合成。生長激素治療至今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的歷史,安全性相對較高,被廣泛應用到臨床各個領域。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批準治療矮小兒童的有效藥品。
但這就意味著“增高針”是絕對安全的嗎?
其實不然,據了解,雖然生長激素作為藥物投入在醫療治療中的副作用較少,但還是有很多給孩子注射了“增高針”的家長反映:注射部位出現紅腫、近視度數增加、過敏、關節痛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也有醫生提醒,家長如果給沒有生長激素缺乏癥的孩子注射“增高針”,可能會導致骨骺線的提前閉合,甚至有無法長高的風險。
市場呈現活性,生長激素是塊“肥肉”
重組人生長激素是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重要產品之一。據悉,我國兒童矮小癥發病率約為3%,在所有矮小人口中,4 - 15歲需要治療的患兒約有700萬,總數居全球第二。而目前我國重組人生長激素行業總體規模還不大,未來國內市場潛力較大。
近日,新華視點在其《身高焦慮就打“增高針”?危險!》的文章中指出,增高針有被濫用的苗頭,可能會給使用者帶來健康風險,并且會被別有用心的醫藥代表利用,借此牟取暴利。
消息一出,大眾將視野紛紛轉向國內生長激素的頭部公司長春高新。雖然長春高新對此迅速作出回應,表明公司的生產經營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相關產品均銷售至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醫療機構。但在8月5日開盤,長春高新股價仍快速下跌,直至跌停。
不過調查發現,雖然本次“增高針”事件對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從長春高新近幾年的經營數據來看,其營收其實正處于一個高速增長的狀態,即使在疫情期間,長春新高的營收也并未受到過多影響。其子公司金賽藥業可以說是長春高新營收的主要支柱(金賽藥業的主營業務是生長激素)。財報顯示,2020年長春高新的總營收達到了85.77億元,同比增長16.31%;其子公司金賽藥業的營收達到了58.03億,占公司總營收的67%。
投中健康制圖
不僅是長春新高,安科生物在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中也表明,其主營產品重組人生長激素產品同比實現大幅增長,帶動了合并凈利潤指標的增長。
此次“增高針”風波不僅僅針對的是生長素行業內企業的經營規范問題,也是在對這個社會逐漸病態的審美提個醒:“增高針”是藥物,可以治病,但不能治心病。
猜你喜歡
京東京喜自營啟動618廠貨百補節 產業帶工廠白牌好貨優惠享不停
5月15日,京東京喜自營宣布開啟618廠貨百補節,持續對產業帶商家進行百億補貼,為消費者加碼帶來重磅驚喜。原创小熊電器的生死時速:行業紅利消散、凈利潤大幅下跌、戰略失衡
作為昔日備受市場追捧的“創意小家電第一股”,如今光環或將徹底黯淡。說的正是小熊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