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突破了一種宿命
進入7月以來,相信很多地方的的同學們有一個普遍感受:網約車不好叫了。
用車高峰期,以往需要3分鐘搞定的事情,現在需要10分鐘甚至更長。
不管什么原因,滴滴的上市并沒有徹底消除網約車行業的用戶痛點,打車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偶然事件和必然事件疊加在一起,導致的結果就是網約車江湖風云再起。
本周,美團打車App正式重啟。作為滴滴在網約車賽道的“好基友”,美團就像嗅到了血腥味的鯊魚,直接殺了個回馬槍。
與美團比起來,高德更像一個從未離場的狩獵者,不管行業是洪水滔天還是風平浪靜,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靜待時機。
今年7月上旬,高德啟動了“暑期免傭季”戰役,7到9月將采用多種形式的免傭幫助司機增加收入,鼓勵司機多出車,比如會在7月份歷時半個月,獎勵新手司機在領取新手免傭卡后,連續7天、每天前三單享受免傭。有數據顯示,高德打車聯合100家網約車平臺成立的“免傭聯盟”,已經為累計超百萬司機提供免傭福利。
據媒體報道,高德打車靠聚合打車模式,目前的規模已經僅次于滴滴。
很難想象,一家做地圖導航起家的公司,在經歷了上市、被巨頭趕超、再被阿里收購之后,又在新的賽道找到了位置。
更關鍵的是,高德擺脫了中國工具類App的宿命。
從PC互聯網時代的殺毒軟件、導航站、下載站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修圖軟件、天氣軟件、經期管理軟件等等,幾乎所有的工具類應用都無法解決兩個問題:1、如何持續地流量并把它們留住;2、除了靠導流賺廣告分成很難有其它變現模式。
第一個問題實質是無法從低頻做到高頻,工具只是工具,只能間隙性地滿足用戶的單一需求;第二個問題是工具類軟件的通病,即眼里只有規模化的流量,而不是活生生的用戶以及他們的延伸需求。
2014年被阿里收購的時候,高德地圖的用戶數已經被百度地圖反超。當時的地圖導航工具面臨的最大機會是O2O大潮,而O2O又分為兩個支流,一個是外賣+LBS的垂直路線,什么都自己做,以當時的百度為代表;另一個是導航賦能網約車的開放路線。
2014年左右,網約車的風口真正起來了,而以滴滴為代表的大部分公司,使用的都是高德地圖,甚至包括美團。至于同門師弟餓了么,就更不用說了。
今天回過頭來看,外賣+LBS垂直一體的路線等于是把地圖綁在了外賣大戰的戰車上,即使百度地圖一直也是對外開放,但當時團隊的主要精力還是服務于怎么打贏外賣這一仗。從2014年到2017年,正是百度外賣節節敗退的三年。雖然最后百度地圖活下來了,但可能也錯過了鞏固優勢的最好時機。
另一方,高德的開放路線既支撐了網約車,也成就了自己。當更多的司機、用戶和平臺來使用高德地圖,用戶的增長就變成指數級了。
俞永福從一開始就說高德不做O2O,但這里的“不做”是指高德不會擼起袖子直接送外賣、做網約車,而是把地圖導航這個工具作為彈藥輸送給行業伙伴。所以說,O2O這個史詩級風口的意外受益者,應該是高德地圖。通過開放,徹底打開了流量的閘口。
開放不僅僅是面向同行。在中國,導航地圖既可以幫助交管部門,也可以從交管部門獲得支持。目前高德地圖已經與全國300多個城市交通管理部門合作,共同在高德地圖上推出了“交通號”,作為用戶與交警的信息橋梁。
但僅僅開放還是不夠的,工具歸根到底還是要靠產品說話。
在反超百度地圖的過程中,高德發現導航的聲音是一個非常大的用戶需求點。統一、標準的女生播報距離用戶太遠,因而用戶體驗也顯得很冰冷。所以,高德地圖先后簽約林志玲、郭德綱、TFBOYS、于謙等當紅明星,由他們錄制語音包并與用戶一路相隨。
效果是明顯的。僅僅林志玲,就在很短時間內為高德地圖帶來了用戶下載量的6倍增速。
無論是開放還是在產品功能上的創新,都讓高德地圖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流量。流量來了之后怎么留住,才是工具類軟件的大考。
2017年,高德地圖上線了“易行平臺”,正式進軍網約車賽道。但與滴滴、美團不同的是,高德并沒有直接招募司機做“B2C”模式,而是接入各家網約車平臺,對方提供網約車服務,高德提供流量,在中間,則是高德地圖的橋梁鏈接。這種聚合模式,算是高德的又一次開放。
高德地圖與傳統工具類軟件的一種核心區別在于,它是有場景的工具。“我在哪”是一種需求,“怎么去”也是一種需求,導航也好,打車也好,都離不開這兩種需求。
所以,從作為工具的高德到作為出行平臺的高德,實際上是解決了前面提到的那個問題:工具類App如何留住用戶,以及吸引更多的用戶。
在高德上用導航的人越多,打車的人也就越多,反之亦然。這就產生了飛輪效應,也讓高德徹底突破了傳統工具的邊界。地圖變成了導航和出行服務的基礎設施。工具屬性在下潛,平臺屬性在上升。
2019年8月,高德總裁劉振飛宣布產品全面升級,將駕車、打車、公交、地鐵、旅行等更多樣的出行服務前置于產品首頁,便于用戶一鍵觸達。這是高德從“出行平臺”邁向“出門好生活開放服務平臺”的重要一步,說白了就是把聚合網約車服務模式推向更多的生活服務領域。
一年后,即使當時國內各地還處于非常嚴格的疫情防控時期,高德地圖的月活用戶依然逆勢上揚,證明了開放合作模式的成功。
用戶的快速增長也讓高德隱約看到了一條從沒有人走過的路:第三類電商平臺。最早的電商模式就是以淘寶為代表的實物交易平臺,就是把傳統商場里的有形商品送到用戶家里;后來美團、餓了么的興起,則是基于LBS把食物商品送到用戶家里。這兩條道路,分別催生了數家千億美金以上的電商平臺。
上周,俞永福正式宣布,高德地圖向出門好生活開放服務平臺”升級,則是解決用戶“我去哪”消費的問題。用俞永福的話說,基于位置的生活服務分為上門服務和出門服務,高德地圖將專注于出門之后的生活服務。
除了進一步夯實網約車板塊,高德還將在酒店、門票、加油、充電等場景提供聚合服務;同時,國家電網、攜程、飛豬、口碑等數十家合作伙伴先后選擇與高德地圖合作。
目前,高德在“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等跟消費相關的領域,幾乎涵蓋了出門服務的所有波段,核心就是解決用戶“我去哪”花錢的問題。
至此,高德已經從雙邊工具,變成了一個多邊平臺;以前撮合的是用戶和位置,現在撮合的是平臺、商家和用戶。這就突破了前面提到的另一個工具宿命:只能靠導流賺廣告分成的錢。整個商業模式升級了。
作為一個工具,高德地圖的崛起離不開用戶的貢獻,作為一個平臺,更離不開用戶的貢獻。這次品牌升級之后,用戶可以在高德地圖搜索“我的指南”進入“哪兒都熟協會”招募活動專區,即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經驗,創建諸如“釣魚”、“露營”、“停車”、“租房”等多維度興趣指南。
俞永福說:“成立十九年,高德專注做好一張地圖的初心不變,一直秉承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產品精神。但做好出門服務,不能只靠高德自己。如今高德打造出門好生活開放服務平臺,希望專注出門之后的場景,用一張地圖承載衣食住行;用一個平臺聚合更多伙伴;根據過來人的真實選擇,讓用戶幫助用戶。”
出門好生活開放服務平臺,或許就是俞永福在這個夏天打出的第一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