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無人坐,企業轉戰自動駕駛卡車市場,自動駕駛出租車收費貴3倍?
自動駕駛卡車正在成為自動駕駛的新戰場。各家都在爭搶看誰最先實現前裝量產。
我們獲悉,贏徹科技將在2020年底量產兩款L3級前裝量產卡車,分別與東風商用車和中國重汽合作;在美上市的“自動駕駛第一股”圖森未來,將與Navistar和大眾旗下的Traton于2024年量產L4級卡車;小馬智行的卡車或將在2023年落地。本來喊出在今年年中完成量產交付的智加科技,據了解還沒有動靜。不過,智加科技已啟動上市。
6月,阿里也宣布將進軍自動駕駛重卡賽道,阿里巴巴達摩院和菜鳥啟動了公開道路無人物流卡車的定義與研究。
多位自動駕駛卡車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都提到了小馬智行這個新玩家。這家中國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獨角獸今年3月正式對外公布小馬智卡PonyTron,宣布已經累計運送貨物超過1.3萬噸。
“為什么一直堅定做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小馬智行開始轉向做卡車了?我認為這可以反映出一些問題。”一位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分析。
雖然今年自動駕駛出租車大規模落地并已經開始載客收費,但短時間內無法給企業造血。比如,今年開始運營的百度 Apollo,單次收費30元,相同距離收費價格是出租車的3倍,整體偏貴。
“衡量一種商業模式,核心就是能否為客戶創造價值,但現在自動駕駛出租車整體體驗肯定還比較差,而且運行越多虧得越多,不能像那種網約車靠前期補貼吸引消費者來薅羊毛。小馬肯定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相比起來,自動駕駛卡車的商業模式更清晰。一種是直接租賃給企業,現在物流干線都要求配備兩個司機,自動駕駛可以節省一個司機的人力成本。圖森未來、智加科技等企業在美國獲得的營收已經向業界證明這套模式的可行性。另一種就是把卡車賣給企業,提供云監督系統等訂閱服務,按次數收費。也有像西井科技這種沒有駕駛室的無人卡車,在碼頭按集裝箱數量收費。
對于為什么要做自動駕駛卡車,小馬智行一位技術人士對AI財經社解釋是,自動駕駛出租車和自動駕駛卡車之間有很多底層技術是相通的。但一位行業人士認為,雖然一些算法經驗可以用上,但跟車有關的東西很多技術架構都是不同的,“比如乘用車剎車距離一般在50米以內,但如果是一輛載著40噸貨物的卡車,200多米都不一定能夠剎得住。但目前的激光雷達最遠測距普遍只在200米,怎么能剎得住呢?”
激光雷達的性能是目前制約自動駕駛卡車量產的重要因素。一位自動駕駛卡車企業人士對AI財經社說,量產的核心條件就是各類傳感器必須達到車規級要求,即能支撐150萬公里的行駛壽命。僅這一點就可以淘汰掉市面上所有的機械雷達方案。他解釋,機械雷達的壽命最多只能支撐幾萬公里,而且很不穩定,有時候如果路上顛簸,數據可能會丟失。
拍攝/唐煜
目前,激光雷達主要分為機械式雷達、混合固態雷達和純固態雷達。一位人士透露,為了打進前裝量產市場,今年到明年將會陸續有多款半固態雷達產品上市。一位小馬智行人士表示,之所以在2023年才能量產,也是因為他們將使用Luminar正在開發的高性能長距激光雷達Iris。
拍攝/唐煜
猜你喜歡
Robotaxi爆發前夜,國內自動駕駛急著IPO
集中沖刺IPO的背后,既是對資金的渴求,也是進一步加速商業化的必然要求。“流血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新階段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