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爆賺,SPAC發威:PE迎來20年最賺錢季度
SPAC成了目前華爾街的最強“搖錢樹”。
近期一季報逐漸出爐,華爾街交出了一份好到離譜的業績單,各大投行業績都大幅超出分析師預測。一季報顯示,高盛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73%,凈利潤同比增長464%;摩根大通的公司與投行業務凈收入同比增長46%,凈利潤增長了200%。
“華爾街的新王”PE也不遑多讓。黑石一季度實現了17.5億美元的運營利潤,是黑石成立以來最高的季度盈利。KKR,阿波羅全球資管,凱雷集團一季度稅后收益同比增長23%。
2021年的巨額利潤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SPAC造就的。PrivateRaise統計顯示,2021年一季度美國設立了近300只SPAC,發生了近100起交易,交易總規模達2150億美元。相比之下,2020年全年美國IPO募資總規模不過1770億美元。關于SPAC是不是泡沫的激辯還在繼續,但這并不影響投行、PE等華爾街玩家大發其財。
盡管有拜登正計劃加征資本利得稅這樣的重大不利消息,4月下旬以來上市PE們的股價表現依然相當亮眼。黑石集團的股價在一季報發布后已經上漲了超過10%。
退出紅利前所未有
SPAC推動的IPO潮,為PE們帶來了一場前所未見的“退出紅利”。
3月31日,英國金融科技公司Paysafe與保險巨頭富達金融董事長Bill Foley發起的SPAC完成合并,并上市交易。Paysafe在合并中的估值達90億美元,這意味著僅這一筆交易就給黑石和CVC資本帶來了超過50億美元的回報。黑石集團和CVC資本在2017年以30億英鎊的價格收購了Paysafe,三年多時間實現了價值翻倍。
盡管黑石還沒有像KKR、阿波羅全球資管等同行一樣自己下場發起SPAC,SPAC已成為其投資組合公司的重要退出渠道。
實際上,今年黑石的多筆重要退出都是通過SPAC完成的。最近的一個是,4月5日,黑石收購的美國抵押貸款公司(FoAM) 通過與Replay Acquisition Corp.合并在紐交所上市,估值19億美元。
這輪“退出紅利”的規模,從各家PE的財報上可以得到直觀感受。
黑石集團的PE業務在一季度實現了近年來最好的退出業績,80億美元的退出規模,是2020年同期的4倍、2019年的2倍、2018年的8倍!黑石52億美元的carry收益,也創了歷史最高記錄。
凱雷在一季度拿到了1.34億美元的退出carry,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06%。
阿波羅全球資管一季度的退出績效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63%。
KKR一季度稅后可分配利潤達6.6億美元,同比增長63%。6.6億美元凈利潤相當于每股可分配收益75美分,大幅超過了63美分的分析師平均預期。
因為SPAC的寬松上市條件,以及二級市場投資者對對SPAC的熱捧,很多PE和VC在抓緊機會在這個窗口期把被投企業送上市。最近的且金額最大的一例是房地產科技SmartRent,4月22日SmartRent宣布將以22億美元的估值與一家SPAC合并實現上市。該SPAC是專注于房地產領域投資的VC Fifth Wall發起設立的,SmartRent也是 Fifth Wall去年投資的一個項目。
雖然SEC在4月份加大了對SPAC的監管力度,新SPAC的設立有所退潮,但市場的熱情并未消散。黑石集團總裁兼CEO喬納森·格雷在財報會上表示:“看起來接下來的幾個月SPAC形式的IPO會有所減少,但我不認為SPAC將要退場了。”SPAC帶來的退出潮還將繼續下去。
并購空前活躍,迎來近20年最賺錢季度
在SPAC的推動下,2021年的全球并購市場空前活躍。根據金融數據公司Refinitiv的數據,2021年一季度并購交易總額達1.3萬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94%,這是該公司自1980年開始記錄以來的最高值,而2021年最大的幾筆并購交易都涉及SPAC。彭博社的數據則顯示,2021年一季度并購交易規模攀升至1.1萬億美元,這是1998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彭博社認為并購活躍的原因是SPAC以及對新冠疫苗的樂觀預期。
從種種數據來看,2021年一季度的并購盛況是創紀錄的。高漲的并購交易還讓投資銀行們迎來了自2000年以來最賺錢的季度,單季度收入據估計超過370億美元。
杠桿并購是PE的看家本領,這一場并購盛宴PE們當然不會缺席。對PE來說,2021年的關鍵詞除了IPO之外,就是買買買。雖然有評論擔心SPAC的火熱,會反過來與PE們在一級市場爭奪項目,但從幾家上市PE的數據來看這種擔心純屬多余。
黑石在一季度投出去180億美元資金,是歷史第三高的季度。黑石CEO喬納森·格雷在回應SPAC的競爭問題解釋道,理論上SPAC會帶來一些競爭,但總體上影響不大,因為“黑石傾向于做大型的交易,這對SPAC來說是比較難完成的。”
2021年以來,可以看到各大PE在全球大掃貨。僅最近一兩個月,黑石集團3.5億美元收購孩之寶旗下的eOne Music,11億美元收購印度IT服務商Mphasis;CVC資本13億港元私有化香港潮牌I.T集團;KKR 12億美元收購醫療保健Therapy Brands,收購保險經銷商ISC(金額未披露);凱雷23.6億美元收購飛機租賃公司Fly leasing,22.3億美元競購澳洲科技金融公司Link。市值200億美元的日本產業巨頭東芝,目前正吸引CVC資本、KKR、貝恩資本等眾多PE競購。在2021年,PE掌控的資產規模還將繼續大幅擴張。
PE迎來最好的時代
支撐PE巨頭胃口的,是去年以來的強勁募資。KKR4月6日宣布完成KKR亞洲四期基金的募集,總規模150億美元,打破了亞洲私募股權基金募集記錄;凱雷集團目前正在募集220億美元的新一期并購基金,這也將是凱雷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只基金。
在過去的十年中,黑石集團、KKR、凱雷集團等私募股權公司的規模穩步擴大,紛紛籌集接近或超過200億美元的“超級基金”。有分析認為,規模擴大必然導致基金回報率的下降。但最新的數據顯示,美國大型PE們的基金回報率反而呈現上升的趨勢。
凱雷2014年推出的旗艦基金Carlyle Partners VI,規模130億美元,2018年結束投資期。最新披露的報告顯示,Carlyle Partners VI目前的回報倍數是2.2倍,總投資回報率高達21%,凈內部收益率達16%,并且已經收回88億美元的現金回報。這比凱雷的上一期基金Carlyle Partners V 14%的凈回報率要高出不少。
黑石最近一只完成投資的旗艦基金是2016年關閉的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VII,2020年結束投資期,規模180億美元,最新的凈回報率已經達到18%。而黑石上一期旗艦基金的凈回報率僅為13%。過去兩個季度,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VII已經為黑石貢獻了16億美元的carry收入,堪稱搖錢樹。
KKR也不遑多讓。KKR的88億美元的Americas XI基金于2012年完成募集并在2017年結束投資期,目前其凈內部收益率已經達到18.5%。KKR上一只這么賺錢的基金,還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回溯歷史,無論是業績還是規模,PE的確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猜你喜歡
60天上市,港股迎來史上最快IPO
港股迎來了首只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