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物流再次被傳上市,劉強東這次真急了?
到目前為止,京東物流被傳上市不止4次了。
日前,有關京東物流上市的消息再次傳出。有消息稱,京東物流計劃在本月提交赴港上市申請。對此,記者求證京東物流,對方表示對于上市事宜,不予置評。其一位高管也表示,“我也不知道”。
一位快遞業資深從業人士告訴AI財經社,他此前預測京東物流于去年第四季度完成上市。“當時京東物流的社會形象非常好,京東二次上市、京東健康登陸港交所等多項利好消息。如果京東物流上市,加上京東在港股的雙向聯動,可以加速推進京東物流的市場發展。”
如今看來,雖未在2020年完成上市,眼下的人事變動、公司戰略布局和方向調整,更像是為2021年京東物流沖刺資本市場所做的準備。京東物流上市成功后,將是京東旗下第4家上市的公司。
換帥加速IPO進程
在最近一次傳出京東物流上市的消息之前,京東物流內部高管剛剛做過調整。在京東待了10年之久的前京東物流CEO王振輝,于2020年底辭去首席執行官一職,代替他的是京東集團前首席人力資源官余睿。
同時,余睿也將從2021年1月27日起,任職達達集團的董事,王振輝辭任董事職位。
據京東集團公告顯示,余睿在零售和物流運營管理方面經驗豐富,京東希望余睿能夠帶領京東物流持續提升客戶體驗,繼續推動社會化物流成本的下降。
接任京東物流CEO的余睿是80后,也曾是京東最為年輕的副總裁。2008年余睿以管培生的身份加入京東。
從一線開始做起的余睿,任職過客服,外部傳言最多的是其一天接了96個電話,經常被顧客罵。此外還任職過揀貨員、快遞員。通過京東的輪崗機制,余睿在京東集團、京東零售、京東物流等眾多管理崗位進行過歷練。2014年,晉升為京東集團最年輕的副總裁。
中途離開京東的余睿2016年被劉強東重新“召回”,出任1號店CEO,推動1號店業務、架構及組織的整合重組;2019年起,余睿擔任京東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官。
比余睿晚2年加入京東的王振輝,是京東多年的老兵了。在2017年京東成立物流子集團之時,王振輝出任京東物流CEO,開始掌權。
包括“青流計劃”、“京準達”、“京尊達”、“無人倉”、京東個人快遞業務等多種物流服務模式,都是由他提出。
京東物流更是于2018年迎來了資本市場26億美元的融資,其中,高瓴資本、紅杉中國、招商集團、騰訊等多家頂級投資機構入局,投后估值約134億美元。當時也有業內人士判斷其有可能在2019年下半年獨立上市。
王振輝也對外表示,京東物流完成了夢想的第一階段,“從2017年獨立成為子集團到2019年底,經過2年多時間的開放,京東物流實現了從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的轉型。”
2020年上半年京東的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為154億元,到2020年9月底,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為258億元,京東物流運營的倉庫超過800個。
不過,即便功勞不小,從2018年至今,王振輝帶領的京東物流一直未給出確切的上市時間點。
快遞專家趙小敏分析,余睿的獨立做事風格和性格與劉強東都有些相似,他的回歸必定會加速推進京東物流上市的進程。
618前:最好的上市節點
2007年,劉強東不顧眾人反對,一意孤行走向了“燒錢”的道路,自建京東物流。此后211限時達的時效塑造了新的用戶體驗,提升了京東的品牌度。京東物流成為了京東平臺用戶的“剛需”,也是京東B2C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自建物流是福也是禍,難免將企業拖入到虧損的泥潭當中。2015 年京東虧損高達94億元。盡管2016年,京東物流實現了211.2億元的收入,整體仍處于虧損狀態。
在2019年劉強東的一封內部信表示,京東物流自建立起已經連續虧損了12年,2018年一年虧損達到了23億元,如果加上內部結算,2018年虧損額高達28億元。
“沉重”的京東物流不得不從京東體系中剝離出來。一方面,京東物流從服務京東商城已經拓展至第三方賣家,服務于網易嚴選、小米有品等社交電商平臺,已經具備了融資的能力;另一方面,京東也需要通過剝離虧損的物流業務,提升自己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
事實上,近觀京東物流近兩年來的動作,都在有意擴張自己的商業版圖,彌補短板。在業內人士看來,從京東物流近兩年來的布局,涉足的每一個領域都彌補京東物流在物流領域的短板。
下沉市場方面,2020年初,京東成立了加盟制快遞眾郵快遞,后續經過調整,眾郵快遞更名為京喜快遞;快運方面,京東物流以總對價30億元收購跨速運企業跨越速運;此外,京東物流也通過投資控股的方式,逐步成為A股上市公司、倉儲物流提供服務商新寧物流(300013.SZ)的第一大股東,管理團隊也正式入駐。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新寧物流對京東物流的估值會大打折扣,包括與跨越速運的合作,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京東物流在沖擊IPO,要想在二級市場有好故事,最好在IPO前完成京東航空梯隊和樞紐的建設。”
在趙小敏看來,目前而言,京東物流最好的上市時間是5月前,必須在618之前完成掛牌,才能維持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抵御市場風險。
“如果618之后還未登陸資本市場,那就沒有可講的東西了。而且估值也會相應地縮水。”他認為。
京東物流上市成功后,將是京東旗下第4家上市的公司,其余3是分別在美股上市的京東集團、美股上市的達達集團以及在香港上市的京東健康。
強敵環繞,急需突圍
京東物流急于上市,考慮的或許不止于此。
物流行業憑借著互聯網及電商的紅利快速發展進步,目前,除京東物流外,國內其他主流的物流企業早已上市。
當京東物流還在“拖累”京東集團之際,圓通、申通、韻達等都已借殼上市成功,中通成為了首家在美股上市的中國快遞企業,順豐也通過借殼方式登陸A股。
物流企業紛紛上市的大潮中,“掉隊”的百世物流也于2017年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至此,“三通一達”、順豐、百世均完成了上市動作。
盡管京東物流在外界口碑極佳,但與順豐、中通等老牌物流企業相比,京東物流無論是收入、業務量等,都有不小的差距。
僅從營收而言,2017年京東物流對外透露年收入接近300億元之時,順豐半年營收就達到了該規模;2020年前三季度京東的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258億元,順豐已經實現破千億營收。
而中通快遞2020年實現了170億票的業務總量,市場份額擴大至20.8%,領跑其他快遞企業,占據市場規模第一。
截至目前,順豐最新市值為4850億人民幣;中通最新市值為302億美元。據相關媒體報道,京東物流已挑選美國銀行和高盛牽頭經辦香港IPO事宜,估值可能達約400億美元。
趙小敏認為,京東物流擁有京東強大的商流基礎、倉配一體化的特性、技術自動化和直營的基因等,都是維持目前它相對高估值的因素;此外,對京東的依賴性很強、商業模式的成長性、市場方面的突破,也是資本追捧的原因。
不過,他也認為目前400億的估值偏高:“綜合評判,京東物流的估值應該在300億美元左右。
另外,2019年,阿里投資53億元增持菜鳥網絡的股份后,菜鳥估值達到了1325億元。已經集齊了“通達系”快遞企業的阿里系電商物流訂單占國內7成以上份額,占據通達系快遞企業8至9成以上的訂單,這無論是對于京東物流而言還是其他在物流領域單兵作戰的企業而言,都是不小的威脅。
相比于目前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而言,京東物流需要的是持續性增長和規模化效應。2019年京東集團Q2財報中指出,對于京東物流,相較于現階段的盈虧,未來持續性的規模盈利能力更是關鍵。在IPO之前,更大市場份額占比以及規模化效應勢必將成為京東物流未來發展的關鍵落腳點。
在物流領域的資本游戲運作中,每一位選手都怕掉隊。快遞企業紛紛謀求上市,背后不止是中國快遞行業的變革與升級,更是殘酷的市場競爭之下倒逼的結果。
猜你喜歡
京東新品成長“百千億”計劃:2025年將打造600款銷售億級新品
4月15日,2025京東新品年度盛典在北京舉行,正式推出京東新品成長“百千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