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又要收購了
劉強東,又出手了。
9月7日,多家媒體信源披露,京東旗下基礎設施投資與資產管理平臺京東產發,將聯合瑞士合眾集團及高瓴資本支持的Eza Hill,以3.06億新元(約17億元)的價格從凱德騰飛房產信托手里收購新加坡四處物流資產。
而這17億,還僅是劉強東今年以來收購的最新一筆。
7月,京東斥資2.5億澳元,買下其在澳大利亞的首個物流中心Wacol,以拓展在大洋洲的業務版圖;8月中旬,京東又正式宣布完成對香港佳寶食品超級市場的收購,交易總額達40億港元。
再到9月1日,京東還以超180億估值,向歐洲消費電子零售集團CECONOMY發出收購要約。
這意味著,今年以來,劉強東的收購動作已從澳大利亞的物流中心,到中國香港的連鎖超市,再從歐洲的電子零售巨頭,進一步落子到了新加坡的物流樞紐,已計劃豪擲近245億元。
結合今年6月,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公開表示,“國際化是京東未來的重點之一”、“京東集團所有的業務只圍繞著 ‘供應鏈’展開”的打法布局。
劉強東近期的頻頻收購,頗有一番以供應鏈之勢,提速全球化的意味。
17億,劉強東“鋪路”新加坡
此次,劉強東要買的是物流資產。
也就是說,瞄準的是:新加坡的物流基礎設施。
具體來看,位于班丹大道的Senkee,是上述四項物流資產中規模最大、價值最高的物流樞紐,總建筑面積約87,842平方米,售價達1.4億新元,占交易總額近半。
另外,位于烏美路、樟宜南街、裕廊東大廈的物流倉庫,則各有產業和地域優勢。
烏美路倉庫毗鄰電子制造企業集群;樟宜南街倉庫緊鄰樟宜機場,具備航空貨運的時效性優勢;裕廊東大廈倉庫則服務于大士裕廊工業區的制造業需求。
由此可見,在這筆交易中,劉強東是以產業集聚、物流交通與供應鏈這三大關鍵詞進行出手。
不過,此次京東并非單打獨斗,而是選擇聯手了兩大合作方。
一家是瑞士合眾集團,作為全球領先投資公司,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多個大型項目。
另一家便是近年來在東南亞“掃貨”的Eza Hill。
公開資料顯示,Eza Hill作為高瓴資本通過Rava Partners設立的不動產投資平臺,其主要業務就是在東南亞投資、持有和開發工業、物流和商業園區。
去年11月,公司還從ESR管理的基金手中收購了印度尼西亞大雅加達地區三項物流資產,總價值1.48億美元。
無獨有偶的是,這筆交易亦充分利用當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有效滿足了當地物流和制造業的旺盛需求,無疑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東南亞的物流資產版圖。
也就意味著,此次三方合作,是資金到資源的一場攜手共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新加坡的聯手,其實也早有信號釋放。
此前,就有業界消息稱,三方正醞釀在新加坡市場推出一項新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預計包含的資產組合價值或將突破10億美元大關,將有望成為新加坡REIT市場逾一年來最大規模的新晉基金。
同時,消息還透露,這項REIT計劃最早于明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其正式設立的工作預計在不超過今年10月的時間內完成。
眾所周知,REIT的核心價值是 “讓房地產從’重資產投資’變成’輕資產、高流動性的金融產品’”,本質是 “出售其持有的部分房地產資產,實現資產變現”,滿足房地產企業的融資及變現需求。
也就是說,通過其設立,京東可以迅速盤活物流資產、加快資金流動速度,從而實現 “融資-投資 -融資”的循環發展模式。
這意味著,劉強東不僅以收購“鋪路”新加坡供應鏈,還將為當地房地產市場帶來一股新的投融資力量,為后續的資金回籠以及資產優化做好了前期準備。
據悉,此次收購后,劉強東就計劃將該四處資產納入REIT資產池。
“重注”245億,以供應鏈提速全球化
而收購物流資產,背后底層邏輯是供應鏈。
早在2014年,在劉強東“要成為一家國際化的公司,在海外再造一個京東”的宏愿之下,他就曾表達過京東集團國際化的決心。
他說“是否國際化,決定了京東未來的生死。”
再到今年6月,他又再次以“未來全球化為重點”的目標刷屏,但這一次國際化的打法逐步清晰。
他不僅坦言,未來,于京東而言,最重要的是國際,還直接點出了“京東集團所有的業務只圍繞著 ‘供應鏈’展開。”
他說,京東會圍繞著供應鏈為核心的這幾個商業模式做深、做強、做成國際化業務。
一言以蔽之,京東已經把全球化的利刃放置臺面上:供應鏈基礎決定上層零售。
順著劉強東的話術看去,其豪擲245億的收購計劃無不落地供應鏈的打法。
這里面,物流資產先行,從其3年歐洲“浸潤”歷程便可看出。
在京東欲180億收購收購歐洲消費電子零售集團CECONOMY之前,其已經陸續在歐洲買下了
位于倫敦衛星城Milton Keynes的物流倉庫、英國連鎖超市Tesco位于英格蘭北部城市Doncaster的一個配送中心等物流資產。
時至今日,京東物流已在歐洲布局超過20個海外倉庫,總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形成了輻射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波蘭、西班牙等超30個歐洲國家的供應鏈物流網絡。
而此次收購的四處物流資產落子新加坡,其所在的東南亞市場,今年上半年,京東物流已在馬來西亞、越南新增3大自營海外倉,鞏固其供應鏈網絡。
此外,自去年10月以來,京東物流已開通了東南亞7國的寄遞業務,并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和菲律賓等核心區域建立了倉儲和履約中心,進一步夯實了其在東南亞的物流基礎。
目前,京東全球購已將免運費服務推廣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17個國家。
可見,京東通過“把以物流為載體的供應鏈服務全球化”,實則是在為京東零售橫跨全球的擴張計劃“打底”。
再到收購CECONOMY和香港佳寶,則是從基礎建設到上層零售,背后亦是供應鏈的邏輯在做支撐。
前者在電腦、手機等 3C 產品銷售方面成績斐然,堪稱歐洲3C零售“隱形冠軍”,業務廣泛分布于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擁有超過1000家門店,年觸達消費者超22億人次,擁有4300萬會員。
意味著這筆收購,足以讓京東提速在歐洲市場,構建起線上平臺+線下網絡+物流基建的立體生態,進一步夯實“本地電商,本地建團隊,本地采購、本地發貨,只賣有品牌的貨”的國際業務戰略,實現劉強東所言“明年才能開始營業”的預期。
而佳寶以“平民超市”之稱立足于香港零售市場,擁有近90家門店,這筆交易亦是“京東強化供應鏈戰略的關鍵落子”。
不僅標志著京東正式進軍香港實體零售領域,更將其供應鏈能力從深圳延伸至香港,并整合佳寶的生鮮品類優化大灣區物流配送服務。
可見,245億“重注”之下,京東的全球化戰事,正在提速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