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紅杉均重倉的醫藥行業:上千億資本入場,但“慢錢”卻越來越少
2020年11月17日,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持倉情況。除了一如既往的重倉科技股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巴菲特首次大批量建倉醫藥股:新增持倉的六支個股中,醫藥股占據了其中四席位置,分別為輝瑞(371.2萬股)、默沙東(2240.3萬股)、百時美施貴寶(2997.1萬股)以及艾伯維(2126.4萬股)。
顯然,在巴菲特“擴容”的股票池中,醫藥正在成為其押注的一個重點領域。在2020年美國《制藥經理人》發布的權威榜單全球制藥企業50強中,上述四家公司的排名分別為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八,以2019年的營業收入來計算,四家公司的平均年銷售額高達394億美元,巴菲特重壓醫藥股的力度可見一斑。
而在一級市場上,醫療健康產業也正在迎來密集爆發,尤其是行業頭部機構開始步入收獲期。典型代表是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一年,紅杉中國僅在醫療健康領域收獲的IPO案例已經接近10起。
很明顯,無論是一級市場的提早布局,還是在二級市場重倉殺入,都能看到資本力量對于醫藥產業這一板塊的堅定看好。
然而,行業政策的趨嚴、市場環境的巨變,再加上不確定因素的突然襲擊,都使得在真正踐行醫藥投資這條路上,還有不少現實挑戰需要面對。不同的路徑模式,最終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命題,即為被投企業創造價值,為LP創造豐厚的回報。只是,同樣一個目標下,真正有耐心長期堅持的“慢錢”卻越來越少。
上千億資本狂歡:有人歡喜有人憂
持續涌入的資本熱錢,逐漸增多的退出渠道,快速推高的企業估值……2020年,盡管經受疫情影響,但生物醫藥領域以及整個生命健康大領域的投融資熱度不減。
一方面,投資機構擔心錯過優質的項目。所以一旦有優質項目在市場上流出,各家投資機構會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對接,“搶”字成為了行業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嚴謹的、細心的投資機構或許還會在盡力保證質量的情況下,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投資決策之前的各種訪談甚至是Pre-DD,之后再發放TS,而一些風格更激進的往往開始拼速度,搶先進入成為了第一原則,至于標的的質量是否足夠優秀,或者是估值水平是否足夠合理,往往已經成為了第二甚至第三點考慮的要素。
也正因此,被投項目里更為浮躁的情緒開始躁動。
“最近我們投的一些項目,就遇到了一些問題。企業認為自己符合上市條件,并且很有可能在明年上市,所以要的估值一下子就比之前高很多?!苯?,一位資深投資人在一次行業大會中講道,如今一級市場估值二級化已經成為行業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注冊制等利好政策的退出,企業端看到了更快IPO的可能,在融資時要的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這是一個非??膳碌膯栴}?!?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項目都能充分享受到醫藥資本市場迅速爆發所帶來的機遇。事實證明,在快速變動的市場環境下,一旦出現不利的信號,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有機會和資本一起走到最后。
例如近日,一筆早在半年前就已談妥的定增方案突然宣布終止,就讓骨科賽道龍頭公司凱利泰瞬間陷入了熱議之中。
按照此前公布的定增方案,凱利泰本應該以18.73元/股的價格向兩家知名投資機構淡馬錫富敦投資和高瓴資本分別非公開發行0.375億和0.21億股股票。如果交易完成,凱利泰將通過定增獲得超過人民幣10億元現金,而淡馬錫富敦投資和高瓴資本則將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進入凱利泰,并以股東身份在上市公司行使權力。
然而11月20日,凱利泰發布公告稱經協商終止此定增協議,原因是“鑒于當前資本市場環境變化等原因,為了維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過去半年,凱利泰確實“時運不佳”。業績下滑、股價低迷,但另外一個層面,行業認為即將開展的第二批高值醫用耗材集采才是最終摧毀定增協議的大殺招。
就在定增終止公告4天之后,一份名為《關于開展高值醫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購數據快速采集與價格監測的通知》的國家醫保局紅頭文件就在朋友圈中流傳,文件的落款時間,是2020年11月20日。
對于凱利泰而言,此次定增的終止不知是否真的如其公告所言,“不會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實質性影響。”畢竟,在當時簽署引進戰略投資者相關協議時,對于接下來將借助淡馬錫富敦投資和高瓴資本的資源做何布局,凱利泰已經表述得非常清楚。
一、二級市場都有機會
凱利泰的定增計劃最終宣告結束,但身處其中的兩家關鍵投資機構卻都沒有停下自己在醫療健康領域進行投資布局的動作。
高瓴資本一如既往的將視線鎖定在自己更為熟悉的二級市場。就在宣布定增計劃終止的當天,港股主動脈覆膜支架龍頭股先健科技股價暴漲24.58%,隨后兩天持續大漲,三天累計暴漲近35%。24日,先建科技發布新聞稱:“獲悉高瓴資本和德福資本近日通過場內大宗交易受讓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于交易當天持有的先健科技全部股權。交易完成后,高瓴資本和德福資本分別累計持有先建科技6.06%和6.00%的股份,成為先健科技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
而淡馬錫則將視線投向了一級市場。18日,位于中國的全球性生物技術公司德昇濟醫藥宣布成功完成2億美元A輪融資,投資者除了淡馬錫之外,還有博裕資本、經緯中國、紅杉中國、藥明康德風險投資基金等一批行業知名投資機構。
盡管企業名在行業里還稍顯陌生,但德昇濟醫藥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之鍵在業內則是大名鼎鼎。其先后在美國NIH、禮來、GSK、強生和阿斯利康等頂級科研院所和多家跨國公司擔任全球高級管理崗位,上一個職位還是阿斯利康全球藥物開發高級副總裁及中國新藥開發部總裁。
資本市場就是這樣。好像一個標的錯過了,但總還是會有下一個。有媒體甚至計算過:以最保守的數值計算,2020年前三季度,醫療企業在一級市場的融資總額已近2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僅僅只是一級市場的融資數額。而算上二級市場的各種持倉,醫療投資市場的量級顯然是巨大的。
做有耐心的資本
只是,在所有的案例里面,真正能夠耐心陪伴的似乎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以簡單的投資數量作為衡量工作完成度的指標,將投出去金額的多寡來作為投資業績的直接表現。投資者開始逐漸失去耐心,具體的表現是:投資了一家企業,如果第二天就能IPO,絕不愿意等到第三天。
事實上,回顧醫療健康行業的堪稱成功的投資案例,歸根結底還是那些投資人能夠真正陪伴企業一路成長、一路升級的投資案例。
在堅持長期投資、陪伴企業成長方面,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是一個典型代表。2020年一家名為新產業生物的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很快市值就攀升至600億。而這時人們才發現,紅杉資本早在十年前就作為最大的機構股東進入且持續持有。據業界估計,紅杉在這起案例上的回報就超過百億人民幣。
啟明創投所投出的甘李藥業也是一個例證。2010年啟明創投初次投資甘李作為其在生物醫藥領域的首筆投資,持有十年后一直陪伴到2020年甘李藥業上市,并成為其最大的機構投資者。
所以很多時候,秉持“長期主義”與投資回報毫不沖突。只是能夠一直堅持長期主義的人寥寥。根據市場公開信息進行不完全統計,可以發現截至2020年9月,市場上單筆投資交易回報在10億人民幣以上的案例并不多。從案例數量來看,啟明創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博裕資本、高瓴資本等屬于此類項目最多的投資機構。絕大多數投資機構,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回報或許還需要再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