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證券研究所又現多骨干同時離職,券業為何頻現“組團離職”?
高頻的人員流動+組團跳槽,似乎越來越成為賣方研究的兩大特色。
近來,多家券商首席、明星分析師發生崗位變動。光大證券研究所更是迎來一輪較大范圍的人事動蕩,有媒體報道,光大證券研究所所長胡雅麗、副所長裘孝峰、所長助理金星先后離職,胡雅麗或將加盟中金公司。
光大證券和中金公司均未對外回應此事,但有券商從業人員告訴券業觀察,傳聞大概率屬實。
此外,上述傳聞中的離職人員都算是光大研究所骨干,如果都離職,光大研究所或許會損傷不少元氣。
據了解,“組團離職”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在光大證券研究所。2007年那場轟動業內的光大研究所集體跳槽事件后,光大證券研究業務一度出現下行趨勢,人員流動更是頻繁,曾7、8年更換5任所長。近些年研究業務迎來回暖,卻又要上演歷史?
1
光大研究所三位骨干離職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稱,光大證券研究所所長胡雅麗、所長助理兼家電消費組首席金星已經正式離職,光大證券副所長兼石油化工首席裘孝峰也將離職。胡雅麗或將加盟中金公司,金星已收到多家券商拋出的橄欖枝,裘孝峰去向暫不明確。
接替胡雅麗的是曾擔任光大證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黨委組織宣傳部部長等職務的王汗青。公開資料顯示,王汗清此前并無研究業務相關工作經驗。
不過,券業觀察查閱了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上述三人暫未在協會做離職備案。
對此,記者致電光大證券董秘辦,對方表示,關于網上的人事變動傳聞,不予回應,以公司公告為準。
中金公司方面也表示關于人事的情況不便回應。
一位券商從業人員告訴券業觀察,傳聞大概率屬實,“組團離職”可以理解,行業里“跟著老大走”的現象并不罕見。而且中金的薪水是真的高,尤其對這種資深人士,待遇更是不會差。
在光大證券研究所官方微信公號介紹稱,光大證券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是國內券商中研究范圍覆蓋最廣、研究實力最雄厚的專業研究機構之一。并介紹了研究所的三位領軍者,分別是所長胡雅麗、副所長裘孝峰和秦波。
而此次傳聞中的離職人員占到領軍者的三分之二。
資深券商從業人員對券業觀察表示,每年新財富報名前和評選結束后都是研究所人員流動的高峰,上述傳聞中的離職人員都算是光大研究所骨干,如果都離職,光大研究所或許會元氣大傷。
2
三位骨干因何離職?
又會對光大造成什么影響?
胡雅麗于2017年4月入職光大證券,在此之前擔任中信證券家電行業首席分析師和新三板首席分析師,曾連續九年斬獲新財富家電行業第一。
裘孝峰同樣是2017年4月加入光大證券,此前曾就職于招商證券、銀河證券。裘孝峰除了副所長的職務,還是光大石化化工行業首席分析師,曾連續11年獲得新財富石油化工行業前兩名。
金星于2018年加盟光大證券,入職之前就職于中信證券。除了是光大研究所所長助理,也是家電行業首席分析師。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幾個月前,2016年10月出任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所長的彭文生離職加入了中金公司。進入光大之前,彭文生是中信證券全球研究部主管、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也就是說,同有中信證券任職背景的胡雅麗、金星均在彭文生入職光大后加入光大,又在彭離開光大后先后離開。
記者查看光大證券研究所近兩年的獲獎情況。
2016、2017年,光大海外市場研究團隊連續兩年獲新財富第一,此前幾年,該團隊幾乎沒有進入過新財富排名前三。2017年到2019年,光大家電行業、石油化工行業分析師和團隊頻頻登上新財富等榜單。這足以見上述四人給光大研究所帶來的變化。
Choice金融終端數據不完全統計,光大證券2016年傭金席位占比為3.39%,總傭金排國內券商行業第14位;而到2019年,光大證券傭金席位占比升至4.09%,總傭金排第7位。
3
“組團離職”成行業特色?
據券業觀察了解,“組團離職”在光大證券早有歷史,甚至正是光大證券2007年那“驚人一跳”拉開了券業“組團跳槽”的序幕。
2002年,光大證券為了發展壯大研究業務,引入光大銀行總行營業部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李勇。李勇擔任光大研究所所長,并拉來山西老鄉高善文并肩作戰。
此后的幾年,光大研究所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新財富榜單常客,高善文更是帶領宏觀經濟研究團隊連續三年(2004年到2006年)蟬聯業內第一地位。
2007年初,李勇離職;2007年3月,高善文光大證券的一次管理層會議上公開宣布離職。兩人雙雙加盟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安信證券。
當時業內傳言稱,“光大研究所主要人員已達成口頭約定,和高善文一起離開光大證券”。當年的光大研究所確實流失了不少人才,此后幾年的研究業務也走上下坡路。
關于這波離職潮的原因,業內有多種說法。一方面原因是同行的“挖角”,但更多的聲音認為,主要在于光大證券的待遇和管理問題。
當年《21世紀經濟報道》一篇文章中提到,光大研究所待遇不高是業內共識,而離職潮的導火索則是2006年牛市大豐收后的利益分配問題。光大內部稱,股票銷售交易部盈利研究所和光大證券五五分成,最后卻全部光大證券拿走。
隨后幾年,光大證券研究所的人員流動也頗為頻繁,7、8年左右時間,先后換了多任所長,李康、楊赤忠、陳剛、何媛媛等。
其中,伴隨著陳剛的離職,光大研究所的電子、通信、傳媒團隊也流失了一批骨干,且離職人員有多位新財富榜上人員。
直到2016年彭文生的入職,光大研究所所長穩定了近4年,如今又開啟了一輪人事大變動。
事實上,不光是光大證券,其他券商研究所同樣面臨人才的高頻流動問題,同樣不乏“組團跳槽”情況,如2010年初時任國金證券研究所執行總經理帶隊跳槽齊魯證券。尤其是每年新財富評選結束后,券商之間會開啟一輪搶人大戰,高薪聘請上榜的明星分析師。
此前業內曾有傳言,獲得新財富第一名的分析師,年薪能拿到500萬,還不包括年終獎和提成;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年薪依次遞減100萬。如果一個不小心被其它券商“看上”……這跳槽,自然不可能是降薪跳槽。再如果轉行到買方、或者其它企業,年薪千萬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如獲得2015年新財富評選宏觀經濟研究第一名的任澤平,于2017年選擇加入恒大經濟研究院,年薪高達1500萬。
而對“手握”明星分析師的券商,益處自然也是肉眼可見,無論是對業績,還是對名氣。2010年,趙曉光代表中金公司(3908.HK)奪得第八屆“新財富”電子行業的第一名;2013年,“新財富”電子行業第一名便成了趙曉光的新東家海通證券(600837.SH)。而隨著趙曉光的離開,中金公司在電子行業研究成績出現下滑。
猜你喜歡
東南亞中小型企業有望在未來三年內為數字化轉型投入1300億美元
到2025年,東南亞數字經濟的GMV規模有望增長至3300億美元,實現20%的復合年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