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高瓴、紅杉...一線機構今年都投了些啥?
總有人問我們今年市場感覺怎么樣,我們的答案是:
上半年雖然挺冷,但下半年的熱度其實是同比優于去年的。硬科技、軟科技、2B、SaaS、跨境、消費、醫療等領域都有不錯的漲勢,尤其是消費賽道算是一個不小的驚喜。
在我們得到的一份經緯中國的內部數據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在 2020 年前 5 個月,經緯投資團隊通過電話溝通取得有效聯系的次數多達 1091 次,再加上微信以及見面溝通的次數,總計有效聯系創業者超過 1700 次。
在疫情平穩后,投資團隊通過面對面聯系項目的次數翻了一倍。到十月底,經緯 40 人的投資團隊聯系項目次數超過 4000 次。
但回溫在不同機構中的體現是不一樣的,經緯、高瓴、紅杉等頭部機構的馬太效應變得越發明顯,而早期投資機構的競爭和淘汰也正在加劇。
事實上,能夠大范圍地聯系項目,采取高舉高打策略的基金,一定都有著充足的子彈。而它們,其實也正在集中瞄準那些為數不多的頭部項目。
這也許就是當下無可奈何卻又真實發生的情況,頭部公司享受著從未有過的紅利期,而尾部的公司,只能奮力爭奪前列,趕在一個時間節點內完成超越,才能有更大生存的可能。
頭部基金的投融資交易不降反增
受到疫情的影響,截至 2020 年 10 月底,國內一級市場的投融資數量為 7005 起,相較于 2019 年同期,融資事件減少 3627 起。不過在總體融資金額上,2020 年比去年同期有增無減。
事實上,8268 億的融資金額,在絕對數量上比去年 10 月足足多出 1000 多億。相比去年,一級市場錢反而多了。
從單月拆分來看,2 月是融資的低谷,疫情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影響因素。不過剛過去的三季度在融資金額上有很明顯的回暖跡象,8 月和 9 月的融資金額都在 1000 億以上。
原因一:LP 的資金正在涌向頭部的 GP,頭部 VC 的子彈變得更多
世界著名資產管理公司 Preqin 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受到疫情影響,2020 年私募基金的募資正在變得更難,但頭部基金會有更多的子彈。
從募資角度看,在過去的 Q3,新基金的成立數量和成立規模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由于疫情造成的社交距離問題,使得很多盡調的環節都是遠程進行的。
這樣的現狀也使得更多的投資機構更加傾向于把資金交給那些更加知名和以往合作熟悉的大基金。
今年 Q3 有 237 家基金完成了募資,這也是繼 2015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為巔峰數量的三分之一,以及過去兩年同期的 60%。
不過,募資的整體規模相對穩定,平均單只基金的規模上漲到 5.36 億美元。這樣的集中趨勢在疫情前其實就有所顯現——更大更具知名度的基金占領了更多的市場份額。
全球私募季度融資2015Q1-2020Q3,數據來源:Preqin Pro
從項目投資角度看,由于頭部的基金募集到了更多的資金,整體項目的估值總和在今年持續攀升達到 840 億美元,同比提升 34%,較上季度環比提升 39%。
從項目數量上看,雖然在過去三個季度投資項目數量逐步增加,但是比起去年同期仍然下降了 15%。更多的錢以及更少的項目造成在一級市場頭部項目上價格增加過快。從長期來看,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的現象會持續出現。
VC 季度的交易數量和金額,數據來源:Preqin Pro
在經濟承壓和疫情的雙重沖擊下,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在持續作用,資金和優質項目向頭部機構匯聚的趨勢愈發明顯,有品牌效應的投資機構吸引了市場上大量資源,募投業績與中小機構的差距正在變大,兩極分化明顯。
原因二:大額的交易正在變得更多
在一份普華永道(PWC)與 CB Insights 聯合報告顯示,美國的 VC 投資在今年 Q3 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22%,相對環比上季度提高了 30%,并創下 7 個季度的新高。其中,88 家獲得了超過 1 億美元的巨額融資,這些公司在總體的募資金額中占據了 54%。
季度大額交易達到新高,數據來源:PwC/CB insights
回到中國,從投資輪次來看,Q3 中 A 輪投資最為活躍,共發生 428 起交易,單筆平均規模約 900 萬美元。上市以后的交易金額則超過 85 億美元,股市的觸底反彈也讓更多的資金流向二級市場。
投中的另一份數據顯示,與全球市場一致,項目單筆的融資金額也在增加,2020 年上半年的單筆交易均值創十年新高。
原因三:退出通道變得更加通暢
VC 的交易如此活躍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之一,是 IPO 市場的熱情不減,讓 VC 的退出更有信心,同時也有助于他們向 LP 募資。
在中國,科創板已經平穩運行一年,創業板的注冊制改革后的第一批企業也在今年上市。根據新華社的報道,創業板注冊制新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同比增速高達 76%。
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對新股發行的要求更為包容,IPO 審核周期也明顯縮短。這無疑對相關產業中一級市場創業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融資降低了門檻,也讓投資機構的退出途徑更加通暢。
哪些機構在投資?資金流向哪里?
根據企名片統計的公開交易數據推算,2020 年國內頭部知名機構參與的投融資交易數量和金額與 2019 年相比,呈現出不降反增的態勢;如下圖所示,無論是經緯中國這樣集中投資大天使階段的創業投資基金,還是像騰訊投資這樣的戰略投資基金,都呈現了類似的趨勢。
下圖依次為經緯中國、IDG資本、紅杉中國、高瓴資本、騰訊投資近年來披露的融資事件及金額統計圖。
在大多數機構往后期走的時間點,經緯仍然在所有 VC 機構中保持著頻繁的出手。截至 10 月底,經緯已經投資超過 63 家公司,B 輪以前的項目接近 40 家,主要的投資方向是創新藥、B2B 交易平臺、企業服務以及消費品。
相對來看,IDG 投資的項目數量較少,但是單筆的項目金額較大,投資的主要方向是醫療健康和人工智能。
紅杉資本在今年從投資數量和金額上都在一個較高水平,醫療健康和企業服務也是重點領域。
醫療健康是高瓴下重注的領域,百濟神州、云頂新耀和天境生物都是高瓴的經典項目。
雖然騰訊不是一家純粹的戰略投資人,但是企業服務和游戲兩個領域的投資布局仍然和騰訊自身的業務強相關。
與此相對的是更多中腰部的基金的活躍度在下降。根據投中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以投資次數來劃分投資機構,在 2015 年投資 30 起以上的機構比例達到峰值占比 3%,而 2016 年以后,投資活躍的機構比例在逐漸減少,2020 上半年此比例縮減至千分之二。
所以,我們預計在未來的幾年中,馬太效應會進一步加劇,如果說過去十年是水大魚大,眾多魚群能夠恣意生長,那么未來幾年,大魚吃小魚的游戲可能會不斷上演了。
猜你喜歡
原米哈游AI負責人創業,天使輪獲IDG 獨家投資
此次融資的成功為公司3D動畫大模型底層技術的突破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并有望加速其產品和技術的市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