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股瘋漲,憑什么?
撰文/ 唐煜 鄭亞紅
編輯/趙艷秋
瘋狂的20天
疫情之中,A股成交額連續10個交易日超過萬億元。而關注芯片股的股民們也正經歷一波巨大的跌宕起伏,或者說心理考驗。
年后,每天打開炒股軟件,看到半導體股一片暴漲,王瀾就覺得心癢癢。2月12日,他以每股420元的價格,買入了100股卓勝微電子的股票。卓勝微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芯片設計公司,主要為三星、小米、華為等手機廠商提供射頻前端芯片,被認為是國內5G產業的龍頭。
僅僅兩天后,卓勝微的股價就漲到了485元。在炒股這件事上,王瀾一向是保守派,覺得做人不能太貪婪,講究落袋為安。他給自己定了條炒股鐵律,不管形勢如何,股票漲20%就賣。但這次才漲到15%,他就果斷拋掉了,兩天賺了6000多元,“漲得太可怕了”。
但接下來,卓勝微的股價仍持續上漲,十幾天內漲了70%。在2月26日這一天,盤中一度突破700元,成為兩市僅次于茅臺的第二高價股。甚至有媒體開始分析:卓勝微會不會把茅臺拉下馬?
看著股價蹭蹭上漲,王瀾后期也想過再買入,但狂奔的列車沒有減速的意思,讓他這樣的小股民不敢輕易上車;而越是不敢買,股價就像打了興奮劑一樣,蹭蹭上揚。看著漲到700多元一股的高價,王瀾只能在屏幕這頭焦灼著。
可到了上周,王瀾多少得到了些安慰。卓勝微的股價又扭頭連續下跌。2月27日,股價更是下跌了8.44%,僅兩天功夫,價格就又回到了586元,此后一直在這個價格附近徘徊。
從2019年起,王瀾開始關注半導體股票。“以前買過房地產和能源的股票,都虧了,現在芯片很火,國家層面都在重視高科技和國產替代,股市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對王瀾來說,當時以420元買入,價格已經很高,但考慮到大方向和卓勝微的表現,他基本沒有認真研究,甚至說不清卓勝微到底是干什么的,就選擇跟著熱潮走。
不僅是卓勝微,2019年,半導體股一路飄紅,匯頂科技、韋爾股份和聞泰科技三家企業晉升“千億市值俱樂部”。此前,一直沉寂多年的國產半導體公司,沒有一家市值能突破千億元。
進入2020年,半導體股更是乘勝追擊。僅僅兩個多月,又有兆易創新、瀾起科技、三安光電和中微公司四家跨入“千億市值俱樂部”。
對于這樣的暴漲,多位半導體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直言“看不懂”。一位從業多年的芯片行業人士坦言:“沒買芯片股票,因為越是熟悉越不敢買,覺得很多都不值那個價。”另一位人士則調侃,這就是一種特色,“之前我們炒冬蟲夏草和普洱茶,現在終于輪到炒芯片了”。
實際上,對于上市芯片公司的老板們,估計個個也是心情忐忑,完全沒想到自己公司的股價有一天能這么值錢。
2020年春節后,芯片股價天天暴漲,芯片指數爬出一個陡坡
在股市上,市盈率,即股票價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是最常用來評估股價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一般市盈率保持在10-30倍之間是正常的,達到60倍以上,就被稱為“死亡市盈率”了,表明投資風險相對較大。但根據Wind數據,在A股市場77家半導體公司中,市盈率超過60的公司,占比超過80%,其中市盈率超過200的有20家左右。
為什么芯片股會漲勢如此兇猛?
一些芯片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分析了幾個理由:比如,疫情之下錢沒處去,這個時候房地產、“鐵公雞”基建都沒法去了,科技股是不多的選擇,而科技股又以芯片為首;再比如,在美國不斷放風要升級相關技術出口禁令、西方42國簽訂的瓦森納協定對技術出口管制也不斷加碼的形勢下,國產替代成為大勢,芯片股給投資者一定的想象空間;此外,中國是重要的供應鏈大國,每年消耗全球三分之一的半導體產品,因此,未來國內出現市值兩三千億元的半導體公司也不足為奇。
算來算去,資金就流向了芯片股。
而且,在二級市場中,每年都能保持30%~50%以上增長的公司并不多見。而從一些芯片公司的財報和業績預報上看又極為耀眼。比如,上海新陽凈利潤增長達到3000%左右,卓勝微、北京君正、韋爾股份、匯頂科技等公司凈利潤增長都高達200%到300%之間,券商自然也就把發力點放在了芯片股上。
實際上,2019年,芯片行業已經被兩把火點燃了。5月發生華為事件后,芯片這個原本低調的“小圈子”就突然成為全民焦點。緊隨其后,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開盤,芯片股瘋狂上漲再次引發關注。
一位資深芯片人士對AI財經社描述了科創板開盤當日的經歷。此前,大家沒有經驗可談。當天,半導體材料公司安集科技漲幅高達400.15%,“把我們都嚇著了。”期間,安集一度漲幅達到520.57%,遭遇盤中臨時停牌。第一天結束時,除了安集,芯片設計企業瀾起科技上漲202.1%、半導體設備公司中微上漲179.3%。
面對如此大幅的上漲,一位私募人士當天表示,他決定先觀望一下再考慮是否加倉,因為股票價格已經充分體現了價值,后續再漲就不太合理了。但如果他看看今天這些股票再一次翻倍的價格,肯定對自己當初的保守追悔莫及。
現在,保守派股民顯然在經歷更大的心理斗爭。此前股民溫嵐只買像美的這樣的股票,市盈率在10-30倍之間,覺得心里踏實。春節后,在看到芯片股只漲不跌的行情后,她也忍不住賭了一把,買了匯頂科技的股票,但一天后就迅速拋掉了,賺了6%。“大家都是這個心理,又害怕又不甘,那就賭一把。”
科技股潛力最大沒有之一?
在瘋狂的20多天后,從2月26日起,芯片、5G等科技股一改上漲的態勢,開始下跌。Wind芯片指數(884160)26日大跌6.9%,該板塊市值一日蒸發1742億元;27日再跌了2.71%。但某證券公司TMT首席分析師認為,回調是個短期事件,長期看科技板塊是A股最值得參與的板塊,“沒有之一”。
果然,僅經歷一個周末后,3月2日,一些龍頭芯片股又飄紅,Wind芯片指數上漲3.15%。
人們關注,芯片股還會持續上漲嗎?又能撐得住目前這樣的價位嗎?
“我們給有些芯片設計公司算了筆賬,雖然現在股價高,但還不夠高。為什么呢?以前高端產品都找國外芯片供應商,但現在愿意拿出10%-20%的量,用中國自己的芯片。有市場需求支撐,技術和產品的迭代再跟上來,未來幾年內,這些芯片公司很可能成為全球龍頭。”一位私募機構投資人對AI財經社說,“雖然現在市盈率高一點,但在未來黃金10年里,三五年能守得住這個數。”
另一位半導體設備資深人士對AI財經社舉例說,大家對行業龍頭企業抱有想象空間。比如,在科創板上市的中微公司,市盈率都在500左右了,已經很高,但它獲得臺積電的設備訂單,雖然只是第二供應商,但也證明了其技術實力,它還獲得了長江存儲的訂單。在目前內外環境下,它有成為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的潛力。
而目前芯片股也有業績支撐。“現在需求上來之后,因為產能不足,國產芯片就有巨大的提價空間。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卓勝微做的5G核心器件,假如原來賣1美元,現在調到1.2美元,看起來沒貴多少,但對企業來說就是毛利率提高了20%。”上述投資人說。
“但這個扭頭也很快,一旦需求出現問題,產能馬上就空出來了。”他繼而分析,三五年后,市場一定會回歸理性,比如,市盈率從50倍降到20-30倍。
但他也認為,有的半導體制造企業支撐不了目前的股價,因為加工類企業靠產能和單價的增長驅動,一旦投資熱潮推動產能擴張,競爭變激烈之后,就像當年的光伏產業,毛利率就會下降。
而這場新冠肺炎會給未來幾個月的芯片股帶來怎樣的影響?
從半導體產業鏈來看,大體分為制造、設計、封裝。芯片制造廠因為設備不能停機,春節期間也是不停工的,本身又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因此受疫情影響不大。
針對芯片設計公司,AI財經社了解到,一些緊急項目已經先復工,其他稍緩。廣芯電子總經理戴忠偉在2月10日復工前曾對AI財經社分析,一些新項目的設計人員,可以稍緩一點到辦公室,這會導致新產品推出速度延緩。“但話說回來,實際上也沒那么急。可能像華為海思的一些芯片,一代一代迭代很緊湊,我們很多產品都是通用的,你晚三個月半年,影響不大。”
唯一的問題是封裝廠,因為封裝企業需要大量工人。一家封裝大廠人士對AI財經社介紹:“一個中等封裝廠要有三四千人,算勞動密集型。”針對這家龍頭封裝廠自身的復工情況,他表示各廠區不一樣,有的80%,有的70%,這個數字高于一些制造企業,原因是企業本地員工占比高一些。
但這并不意味疫情對半導體行業的影響不大。
“現在我們只看到了開頭,疫情的影響可能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向下傳導,6、7月份可能就會顯現出來。”臨芯投資董事李亞軍對AI財經社說,“目前來看,比如第一季度,有的公司產能沒了就是沒了,加班加點也沒法補回來。此外,小公司會比較難過,要趕緊拿錢,備好糧草先活下去,多想想困難、多做準備沒壞處。”
從長遠看,一些企業更會從供應鏈安全的角度做全球分散布局,這對國內會是一個長期不可恢復的影響。
如果疫情繼續在亞洲持續擴散,半導體行業供給端或將收緊。
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分析,目前日韓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地位舉足輕重,兩者是全球重要的存儲器供應大國,以內存DRAM為例,2019年三星市占率46%,第二名海力士占28.6%,兩者占據了近75%的全球市場。而國內廠商如合肥長鑫,其產品量產剛開始起步,市占率還有待提升。如果日韓廠商的產能利用率下修的話,整個電子產業的供給會造成很大緊缺,進而出現漲價。一家服務器企業對AI財經社確認,從年前到現在,存儲器價格已經漲了40%。他們不得不緊急召開供應鏈和采購會議。
此外,日本在多個半導體材料細分領域市占率在60%以上。半導體材料與存儲器不同,不是標準品,類型千差萬別。以靶材為例,就有鋁靶、鈦靶、銅靶、鉭靶、鎢鈦靶等多種品類。如果某一細分環節受到影響,會影響整個產業鏈的供給。
在日韓疫情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國內一些相關聯的芯片股,比如存儲器的兆易創新、紫光國微曾出現上漲。
“疫情當下,廠商更需考慮供應鏈安全,國產替代會進一步加速。但也要看到,如果日韓兩國真的受到嚴重影響,對產業鏈不見得是好事。”方競說。如果供應鏈受到重大打擊,相信半導體股在短期內也不能幸免。
“它越壓,我們就越反彈”
從中長期來看,國產替代、“新基建”都為國產半導體股的持續增長提供支撐。
2月以來,兩則國際新聞,讓國產替代進一步成為社會共識。
先有美國媒體報道稱,美國商務部要修改對華為的禁令,計劃將原本限制出口的產品中,美國技術占比25%的比例下調至10%,以此狙擊更大范圍的芯片供應商為華為供貨。第二個消息來自日本,稱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瓦森納協定的42個成員國,同意對中國擴大出口管制協議,新增加的范圍包括可用于軍事目的的半導體基板制造技術和用于網絡攻擊的軍事軟件。
“芯片股熱其中的一個原因也在于此,美國現在就像一個彈簧,它越壓,我們就越反彈。”一位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說。中國半導體行業在這種環境下反而迎來了機會和轉折。
一位投資人說,過去國內大客戶只愿意用歐美產品,不愿意對國內企業開放市場,很多半導體創業公司募資都非常困難,估值也低,現在考慮到供應鏈安全,肯定要國產化。
此外,像華為這樣的大企業也在轉變思路。比如2019年,華為設立了一個鯤鵬凌云計劃,拿出1億元扶持中小企業,進行一些知識產權的共享,同時明確表態要把股權控制在什么比例。“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訊號。”他告訴AI財經社,國產化將推動一批默默無聞的芯片供應商登上歷史性舞臺。
華為云鯤鵬凌云伙伴計劃發布
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看到,前期的貿易糾紛疊加本輪疫情影響,國內廠商在供應鏈管理上,更會傾向于選用國產廠商。圣邦股份和卓勝微是這波國產替代中的典例,圣邦股份2019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66%,卓勝微的增速更是達到135%,這樣的業績增速和公司在華為等國內龍頭廠商處的突破密不可分。
“自主可控是貫穿未來10年以上的投資主線。現在市場在質疑有的半導體公司估值這么高,但這實際上蘊含了對這些公司未來市場空間的期望。”方競說。
一位從事集成電路行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分析稱,自己能理解一些芯片股的火爆,比如兆易創新市值破千億,市盈率200多,這是因為其主業做存儲芯片設計,而存儲器在國內是稀缺的。“我們現在用的大部分是國外的,而且這是一個很大的品類”。他解釋,在整個半導體用量里,存儲器占比非常高,因為不管移動終端也好、物聯網也好都會用到它,“對國家來講這是一個根基性產品,國產替代的潛力很大。”
除了存儲芯片,該行業人士介紹國內在flash閃存上盡管與國際水平還有差距,但已經做得不錯,“長江存儲基本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存儲器基地 圖/長江存儲官網
而在芯片制造這個問題上,資深半導體人韓繼國表示,“我們在14納米以下,包括28納米這些,都已經布局得很好了,現在是一個爬坡消化的階段。”他進一步分析,這三年,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得比較快的是材料和裝備業。這保證了當我們無法進口美國半導體設備時,中國的工廠照樣可以有能力生產,“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抬不起頭”。
半導體行業專家莫大康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近期在大基金的推動下,一大批新建的12英寸生產線涌現,讓他印象深刻的有無錫華虹、廣州粵芯、合肥晶合、廈門士蘭微、上海積塔等。其中無錫華虹2019年營收逆勢增長,而12英寸廠實現量產,估計硅片出貨量約達5000片。
不過,更多的機會藏在冰面之下。有投資人認為,“中國半導體在產品上的空白還有很多。”他舉例,比如華潤微電子以功率器件為主,在這其中,以最簡單的材料單晶硅來說,國內的功率器件單晶硅做得仍有不足,依然要依賴國外。再細節一點,超凈間的高端過濾器,在國內同樣是空白。
“國內很多初創企業為了活下來,會做一些量大、快速產生營收和現金流的產品,比如我看到大家都擠入LED照明和手機快充,但沒有技術特長和核心競爭力,長遠看還是有生存壓力。”上述投資人說到。
一位IT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透露,這次疫情結束之后,很多省份已經在考慮建立一套高效指揮系統。因為疫情爆發后,很多問題都暴露出來,之前的政務平臺、智慧城市雖然投資很多,但在關鍵時刻用不起來。“我覺得這是國產化系統的機會。”
除了國產化替代,另一個技術驅動的機會點則是5G。通信的建設曾被譽為調節經濟增長的一個閥門。一位芯片行業人士稱,5G產業鏈一定是政府接下來扶持力度較大的行業。2月22日,工信部召開加快5G發展電話會議,因為5G建設對“穩投資”、“帶動產業鏈發展”有積極作用。
就在上周,國金證券提出“新基建”概念,稱在當前內外需求相對疲弱的環境下,明確的一個發力點在于“新基建”。為此,建議重點配置“新基建”下的“5G及5G上下游產業鏈、工業互聯網、醫療設備”等;另外,仍維持美股映射下的配置主線,如“電動車產業鏈、云游戲、安全可控”等。
總體來說,大部分行業人士對中長期的發展有共識:短期內,測溫器、自動化消毒等醫療設備需求會比較緊迫;由于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的需求,平板電腦、家庭打印機包括路由器最近增長旺盛。而就中長期而言,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自動化、城市監控的主線不會變。這次疫情之后,社區管理也會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智慧社區方案也將帶動芯片行業的需求。
但行業人士還有一個共識,當下過于瘋狂的芯片股,并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它對企業家的創業精神、資源利用效率都不是好事。”一位投資人對AI財經社講起2019年的一些“流拍”的并購,“本來已經談好了,就等著收購方一掛牌就趕緊操作,但被收購方發現收購方股價都這么高了,要求自己的估值也得再調高兩三倍,最后就沒有并購成。”
因此,對于當下瘋狂的芯片股,適當的冷靜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