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的業務癥結:應收賬款高企,增收不增利
1
營收增速超40%,根據地業務占比超50%
4月21日晚間,科大訊飛發布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財報。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科大訊飛實現收入183.14億元,同比增長40.61%,實現歸母凈利潤15.56億元,同比增長14.13%,扣非歸母凈利潤9.79億元,同比增長27.54%。
分業務來看,2021年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實現營收60.07億元,同比增長49.47%,在總營收中占比達到32.82%;開放平臺及消費者業務營收46.87億元,同比增長52.19%;智慧城市信息工程業務實現收入28.51億元,同比增長60.74%;智慧醫療營收3.38億元,同比增長8.06%;智慧汽車營收4.49億元,同比增長38.92%;運營商業務營收13.93億元,同比增長26.79%。
不難看出,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加速落地,2021年科大訊飛幾個細分業務板塊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尤其是教育板塊并沒有受到雙減政策的沖擊,仍然保持了近50%的高速增長。另外,公司開放平臺及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速達到52.19%,超過總體營收增速,說明公司2C業務收入占比進一步提高,營收結構有所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穿越周期影響,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科大訊飛在2020年底提出來“根據地建設”戰略,并將教育、智慧城市、消費者、醫療、汽車以及運營商等板塊納入其中。
經過過去一年布局,科大訊飛“根據地建設”在教育、醫療、汽車、城市、消費者端等多個領域取得一定進展。年報數據顯示,智慧教育、智慧醫療、開放平臺和消費者、智慧城市和智能車載等根據地業務貢獻占公司總收入超過50%,同比增速達到47%。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根據地業務”可以理解為“可持續增長的核心業務”,2022年根據地業務占比預計達50%,增幅超過60%;“十四五”千億收入目標中預計500億來自于根據地業務。
去年3月,科大訊飛確立了十四五末“十億用戶、千億收入、萬億生態”的發展目標。若按照公司2020年度130.25億元的營收規模計算,2021-2025年,科大訊飛每年要實現45%的增長,才能實現2025年1000億元的營收目標。
從公司根據地業務快速增長的勢頭上看,科大訊飛千億營收目標似乎值得期待。最新一季報數據顯示,2022年1-3月,科大訊飛實現營收35.06億元,同比增長40.18%,凈利潤為1.11億元,同比下滑20.57%。
從今年一季度來看,科大訊飛營收增速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水平,但公司利潤端承壓明顯。另外,從年報數據上看,2021年科大訊飛凈利潤增速明顯不及營收增速。那么,瞄準千億營收目標的科大訊飛為何面臨增收不增利的挑戰?
2
銷售毛利率連降五年,信用減值損失超4億元
具體來看,費用支出的增加、投資收益的下滑、毛利率的下降以及應收賬款壞賬損失等是導致其凈利潤增速較低的四個主要原因。
費用投入方面,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年報電話會議中表示,過去一年公司圍繞長期發展做的布局性投入加大,同比增加了約8億元。其中,2021年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增加了30%,新增的研發投入約5.2億元;在根據地業務的市場和服務布局方面,2021年一線營銷及服務人員增加了近1000人,相關費用增加1.9億元;另外,為“訊飛超腦2030計劃”儲備的研發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利潤表現。
另外,近幾年科大訊飛為了完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相繼投資了寒武紀、商湯科技與三人行等公司。隨著這幾家公司相繼IPO上市,科大訊飛前兩年曾獲得了不錯的投資收益。其中,2020年度科大訊飛凈利潤為13.64億元,這其中就包括來自寒武紀與三人行上市帶來的3.69億元投資收益。
但由于經營業績的不佳,寒武紀、商湯科技上市后股價持續大幅下滑,科大訊飛所持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也受之波動。2021年底,科大訊飛持有的三人行、寒武紀股票公允價值較2020年底減少超過1個億,公司非經常性盈利有所減少。今年一季度,科大訊飛又因寒武紀、三人行等股價波動導致公允價值變動確認損益為-1.54億元,給公司凈利潤帶來明顯沖擊。
除了公允價值變動之外,毛利率的下滑也是科大訊飛凈利潤表現不佳的一個原因。2021年,科大訊飛銷售毛利率為41.13%,較去年同期下滑4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17年以來公司毛利率連續第五年下滑。
對此,科大訊飛在電話會議中表示,毛利率的下滑主要受市場芯片價格升高疊加備貨、業務結構變化以及2021年面向戰略根據地的布局投入等因素影響。
具體細分業務來看,科大訊飛幾大細分業務毛利率均有所下滑。其中,教育業務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52.7%下降至50.3%,開放平臺毛利率從24%降至21%,智慧城市業務毛利率從2020年的38%下降到2021年的32%,醫療業務毛利率從2020年的56%降至2021年的46%。
另外,由于公司B端客戶較多,科大訊飛應收賬款余額也在持續攀升。截至2021年末,科大訊飛應收賬款余額為74.6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0億元。2021年全年,科大訊飛信用減值損失達到4.0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5.57%,其中,應收賬款壞賬損失達到3.91億元,這也是公司利潤端表現不佳的一個原因所在。
3
“人工智能第一股”價值之辨:賺錢能力的提高是關鍵
科大訊飛成立于1999年,早期由中科大18名學生成立。自成立以來,科大訊飛持續專注于語音合成、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通過20余年的研發投入,科大訊飛目前已經掌握智能語音核心技術,近年來相關技術持續在機器翻譯、自然語言理解、圖像識別、圖像理解、知識圖譜、知識發現、機器推理等各項國際評測中取得全球第一。
由于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路徑不明,科大訊飛在公司發展早期主要從事運營商的鈴聲、語音增值服務等業務,并承接教育、政府等較低毛利的項目。因此,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科大訊飛因為營收過度依賴G端、凈利潤依賴政府補助而遭到投資者詬病,這也令其“人工智能第一股”含金量大打折扣。
不過,2018年以來,科大訊飛逐漸完成了主要賽道的探索,確立“平臺+賽道”發展戰略,并持續聚焦教育、醫療、智慧城市、開放平臺及消費者業務等領域。與此同時,科大訊飛也意識到自身商業化上的不足,提出“技術頂天、產品立地”的產業發展戰略,并從戰略層面重點強調了To C發力。
2019年以來,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加速落地,科大訊飛營收端增速明顯加快,營收結構也有所改善。2021年,公司開放平臺及消費者業務收入為46.88億元,同比增長52.21%,占總收入比例25.59%,公司營收結構已經從To B走向To B + To C。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0月,科大訊飛、海康威視等科技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但由于科大訊飛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道路,在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學習推理及自主學習等領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被列入“實體清單”后,科大訊飛迅速切換到以國產供應鏈為主的非美供應鏈體系,業務運營并未受到重大影響。
另外,在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科大訊飛目前是“過去10年來唯一連續10年營收年增長率均超25%的上市公司”。無論從營收規模還是從盈利能力上看,科大訊飛都要比處于持續虧損的商湯科技、寒武紀等AI初創公司強出不少。
不過,由于費用支出、成本壓力以及B端收入占比較高所帶來的應收賬款壞賬等問題,現階段的科大訊飛又面臨到增收不增利的壓力。分季度來看,2021年Q1-Q4以及2022年Q1,科大訊飛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06.11%、-28.37%、4.77%、2.24%和-20.57%,季度下降趨勢較為明顯。
二級市場對科大訊飛的投資價值之爭也較為激烈。去年6月,科大訊飛股價最高漲至68.5元,總市值突破1500億元。但隨著凈利潤增速的下滑,公司股價隨之不斷走低。截至4月26日,科大訊飛股價33.5元,較去年最高點跌幅超過50%,總市值已經不足800億元。
顯然,如同整個人工智能行業所面臨的困境類似,科大訊飛未來需要平衡好投入與產出、規模與成本之間的關系。只有擺脫毛利率下滑的趨勢、持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科大訊飛才能真正證明自身“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價值。
猜你喜歡
科大訊飛:2024年營收233.43億元,毛利同比增長18.7%至99.5億元
現金流創下歷史新高,截至2024年末,全年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入24.95億元,同比增長超6倍。訊飛星火4.0 Turbo正式發布,7項“第一”引領大模型規模化應用落地
7個第一,11個首發,訊飛星火放大招,大模型規模化落地可期!科大訊飛半年報“答卷”:營收毛利雙增、戰略聚焦7+3、人費雙控提質增效
得益于在基礎大模型等方面堅定投入,科大訊飛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在持續鞏固其人工智能國家隊產業地位上進一步奠定扎實基礎,繼續發揮AI行業壓艙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