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告別虧損年代
阿里云繼續保持盈利的態勢。
8月3日,阿里發布新一季度財報,顯示阿里云盈利3.4億元,利潤率約2%。這是阿里云連續三個季度盈利,與前兩個季度盈利2400萬元和3.08億元對比看,處于穩步提升階段。考慮到本季度阿里云業績首次算上了尚在虧損期的釘釘,這一盈利金額原本可能更高。
“每年投10億,投個10年,做不出來再說。”這是10年前馬云在阿里云內部說過的話,側面透露了云計算行業的重投入屬性。云計算是個吞金獸,在行業中已近乎成為定論。
即使是后來云計算行業興盛,虧損仍是許多企業的心頭刺。尤其是在中國市場更側重于重資產的IaaS而非高毛利SaaS產品的情況下,云,有沒有盈利的一天?這曾經是無解的答案。
直到現在,阿里云用連續三季度盈利的成績單回答了這個疑慮。
600億后,水到渠成
阿里云是全球第二家宣布盈利的云廠商,第一家是亞馬遜的AWS。
將自己的服務器開放給創業公司,把算力變成類似電力的基礎設施,16年前,亞馬遜開拓出了云服務。亞馬遜和阿里淘寶這樣的電商平臺,有著天然進入云計算的優勢,大促峰值使他們儲備著超額算力,將其開放給全市場,儼然是更高效的商業模式。
但云計算仍是一個重投入行業,持續的技術研發、數據中心建設,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這將許多體量不足的企業擋在門外,如多年前的美國云廠商Rackspace,它與NASA共同推出云計算的開源平臺Openstack,至今仍被許多云廠商采用。但身為創業企業,Rackspace持續投入的能力不足,從曾與AWS比肩的位置節節下滑,最終悄無聲息。
亞馬遜在2015年首次公布了AWS盈利,給行業帶來了示范效應和極大信心。通過對AWS的分析,云計算被視為一個規模效應顯著的行業:前期投入極大,固定成本高,但隨著試產規模擴大,成本逐步攤低,有著可觀的盈利空間。
但對于中國市場來說,云的盈利顯得更加艱難。在云的三層架構IaaS、PaaS和SaaS中,IaaS成本最高,以服務為主的SaaS利潤率高。在這一背景下,美國的云市場SaaS占比已經超過6成,而中國云市場尚不足3成。市場結構的差異,為中國云廠商的盈利再加一層難度。
因而,在去年阿里云首次公布盈利時,2400萬元經調整EBITA數字并未帶來絕對意義的說服力。直到隨后兩個季度,盈利逐步上漲到3.08億和3.4億,才的確讓市場相信其持續盈利的能力。
這也是一種水到渠成,從過往數字看,此前阿里云虧損已經不大,基本具備扭虧實力。在2020年,阿里云首次宣布季度盈利的這一年,其營收規模超過600億元,在全球擁有近10%的份額,已經遠遠領先絕大多數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與盈利相對,阿里云并未降低投入。在行業中,盈利有時意味著投入減緩,即降低支出以提升利潤率。但據公開消息顯示,阿里云在去年宣布未來三年再投入2000億元,用于投入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和超級數據中心建設;不久前,阿里云再次宣布加碼海外市場,并新增印尼和菲律賓兩大數據中心。
盈利之后,走向何方
行業中有人說:阿里云摸著石頭過河,其他廠商摸著阿里云過河。
作為最早投入、最大規模的云廠商,阿里云的一舉一動都對行業起著示范效應。此次阿里云進入盈利期,同樣是為行業帶來了一個可展望的未來,這也意味著云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在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市場終于“跑通”。在這一階段,行業更期待的是,盈利的下一步是什么。
云和釘釘的進展是這次財報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財報顯示,從本季度起,釘釘財務業績從此前的創新業務板塊調整并入云計算板塊。雖然從財務上看,由于釘釘尚在投入階段,“貢獻收入不多虧損不少”,導致阿里云利潤率有所降低,但從戰略上看,這無疑是一項意義重大的調整。
云和釘釘打通,將云的基礎能力通過釘釘呈現給企業用戶,提高業務數字化效率,讓企業數字化轉型變得更便捷,這是阿里云“云釘一體”的戰略目的。
云釘一體的模式有點類似于微軟的Azure云+協作工具Teams。幾年前,微軟憑借這一套組合產品,在云市場中快速崛起,成為全球市場份額第二高的云廠商,并在持續縮小著與亞馬遜AWS的差距。
與微軟有所不同的是,Teams更多的作用在于給Azure“帶貨”,而在中國市場上,由于SaaS生態成熟度更低,所以釘釘在此基礎上,更承擔了應用平臺的作用,需要成為云和業務的銜接器。
今年初,釘釘在定位上加入了應用開發平臺,并整合低代碼開發工具宜搭。幾個月后,釘釘上總計擁有上百萬釘應用,數量在三個月內翻了一倍,其中還包括新增的38萬個低代碼應用。
在云上建立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等基礎設施,然后在釘釘上開發應用,直接調用云上數據。這套流程,讓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從購買ERP等大型系統、再適配各類業務數據,變成了一項輕巧的工作,甚至一些不懂技術的業務人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用低代碼開發應用, 把業務“搬上云”。
越來越多企業在采用這一方法,比如阿里財報中寫到的復星集團、蒙牛、山東能源等。
這也是阿里云正在探索的“云的下一步”。云的過去十年,屬于技術企業,就像個人電腦剛出現的時候采用的是DOS系統,無論是開發應用、操作電腦都異常繁瑣;現在,云計算正在向越來越多非互聯網企業發展,為了讓云更普及,就像PC裝上了圖形操作系統Windows一樣,云也要“裝上”一個像釘釘這樣的操作系統,讓更多企業知道如何使用云。
在組織、產品、定位等各個方面都逐步融合后,在財務業績上將釘釘與阿里云融合,可以視為兩者的徹底合體。
某種程度上,一個更好用的“操作系統”,也會對中國云市場中“重IaaS輕SaaS”的局面有所影響,可以說,這一趨勢或將給中國云市場帶來更多的利潤空間。
開辟新增長
將云釘一體作為核心戰略,阿里云釋放的信號是:新市場。
互聯網增長趨緩,政企市場是云的下一站,在行業中已被公認。但政企市場也展現出與互聯網市場截然不同的特質:相比之下,政企市場的需求更多元化,需要云廠商在云IaaS層之上提供更直接的業務解決方案。
去年初的疫情,更是加快了政企市場轉型速度,在疫情期間有報告顯示,在疫情到來后,有62%的企業加快了數字化進程。
因而,在當前階段主推云釘一體,阿里云目的不言而喻。
在云釘一體推進一年后,阿里云更直接地將對政企市場的重視講了出來。今年五月云峰會上,阿里云宣布“為全面服務政企市場做好了準備”,并宣布向云釘一體、數據智能和做好服務三個方向重點發力。
數據智能是阿里云的另一項優勢。在中國云市場中,阿里云是唯一一家擁有自研云操作系統、大數據、數據庫等全套產品的服務商,也是最早開始為政企客戶提供服務的云廠商。多年的實踐,讓阿里云在產業數字化上積累的不少實踐經驗,能夠應用于處理多種類、多業務系統數據的問題上。
借助多年雙11的歷練,阿里云的數據處理能力正在復用到政企市場,如阿里云與交通部路網中心的合作,雙方共同搭建的交易結算清分系統,需要以每秒4.5萬筆寫入頻率,記錄2.26億ETC客戶在行駛過程中實時產生高頻交易數據,并同步到128個分布式數據庫節點。
以云為底、數據智能為解決方案、釘釘為應用界面,看上去,這是阿里云為政企客戶提供的“定制套餐”。
在產品基礎上,阿里云今年新增“做好服務”目標,提出要建設國內最大最好的數字化服務團隊,這同樣是直面政企市場的一項舉措。不久前,阿里云完成一輪組織升級,將更多服務團隊下沉到行業和區域,同時對行業進一步細分,打造更專業的政企行業解決方案。
8月3日財報發布后,高盛、JPMorgan等多家機構在最新研報中分析,看好阿里云在產品差異化上的能力,能夠打造更細分、更專業的解決方案,是阿里云的差異化競爭能力所在,并由此看好阿里云的未來增長。
由此來看,政企市場勢必將成為阿里云的第二條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