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冰雪培訓”:虛火太旺,還是未來可期?
冰雪產業正面臨“冰火兩重天”的尷尬處境。
一邊,前有北京冬奧會釋放時代紅利,后有《“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政策頒布,指明發展前景。
另一邊,臨近2022年冬奧會,冰雪產業卻被資本冷落,投融資陷入低迷。
小眾的“貴族項目”
從行業來看,我國的冰雪運動起步較晚,仍未逃離“小眾”的藩籬。
市場認知度低,安全意識不足
崇禮太舞滑雪小鎮總裁王世剛向我們表示,盡管冰雪運動發展很快,但不會像足球、籃球、自行車等項目那么普及。調研發現,很多青少年的家長對滑雪運動的認知非常少,安全意識不足。一些家長要么認為這項運動很危險,要么認為很簡單不需要專業的教練培訓。
王世剛舉了一個例子,不同雪場的雪道標準不一,雖然都分為初級學道、中級學道、高級學道,但北京中小型雪場的高級道和崇禮地區的高級道完全是兩個概念,從長度、坡度到難度都不一樣。
有些人認為自己在北京的中級道已經劃得很好了,到崇禮也可以,但如果他不請教練就上了中級道,其實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無法控制雪板和速度的話,會撞到別人或者是撞到障礙物,這些都非常危險。
“我們鼓勵家長或者青少年在上雪道之前要經過安全培訓。你可以不用花很多錢去請很長時間的教練,但是基礎的安全知識課程還是要上的。”
當然,安全意識的建立是雙向的。家長和孩子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建立安全意識。同時,雪場也應該不斷去完善自己的設備設施,降低客戶潛在的風險。
“崇禮的雪場這兩年變化很大,所有雪道都是無縫監控,包括所有的障礙物都會做軟包,也會做好安全提示的標識和標志。我們也希望不僅把滑雪技能和滑雪樂趣普及下去,也把滑雪運動的安全意識普及下去,這樣產業才能健康地發展。”王世剛表示。
這也反映出,這項運動背后需要一個強大的安全保障機制。從傳遞安全意識、建立專業的培訓體系、完善設施、標準化雪道、再到構建運動救援和運動后的康復服務等,從而完善整個冰雪運動的安全體系。
課程標準和等級認證體系亟待建立
“目前我們在用國際上的青少年冰雪培訓體系和等級認證體系,大家普遍認為國際上的體系更完整,更具有權威性。”但國際上的體系缺少因地制宜的適應性。
“我呼吁國家能盡快建立中國自己的滑雪國家標準,注意不是地方標準,而是國家標準。這樣有助于大家對滑雪水平、滑雪技能的階段有一個統一的認知。
“這個標準被規范和統一之后,對我們普及青少年滑雪運動有非常直接的好處。因為它是在一個同標準情境下進行滑雪的,大家的認知是一致,課程標準就可以是一致的。”
教練員匱乏
另外,頭豹研究院《2019·中國冰雪體育行業概覽》顯示,在冰雪培訓行業中,教練員的供需矛盾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冰雪運動教練員稀缺,其缺口約為2萬人。
在奧地利等冰雪運動發展成熟的國家,有系統的滑雪教練體系,包括滑雪動作、技術、禮儀、文化以及一系列考級內容,而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冰雪運動教練員并無系統學習滑雪的過程,基礎較為薄弱,在對滑雪者進行教學的短暫時間內,未能使滑雪者快速掌握滑雪知識并梳對滑雪運動產生興趣,導致中國滑雪運動的一次性體驗者較多,占比約為70%,冰雪運動在中國尚未實現經常化。
冰雪運動的培養,需要從了解冰雪運動開始,對滑雪產生興趣,逐漸熱愛滑雪,進而養成滑雪習慣,這個培育周期較長,中國大眾的冰雪運動習慣仍需市場引導。
青少年冰雪培訓,靜待爆發?
盡管存在諸多難點,在一些細分賽道,行業悄然發展起來。
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催化了大眾對冰雪運動的需求。據公開資料,目前全國共有2000多所冰雪運動特色學校, 僅在北京就高達300多家。而根據國務院頒發的《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要求,全國中小學校園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在2025年將達到5000所。
圖片來源 | 易觀
毫無疑問,青少年冰雪培訓在冰雪產業中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充滿商機的部分。
但《2018冰雪產業白皮書》顯示,18歲以下的青少年群體,占接受冰雪運動培訓人群的整體比例僅38%,而19-25歲的人群成為主要的比例,占比達46%。
圖片來源 | 易觀
從冰雪運動培訓項目分布情況來看,《2018冰雪產業白皮書》顯示,在全年齡段的培訓中,滑雪的比例為25%;花滑19.11%;速滑18%;冰球僅11.39%。
雖說冰球占比最少,但其培訓受眾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空間巨大。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冰雪項目的認識,冰球開始越來越被年輕的家長所接受——盡管培養孩子打冰球的費用并不低,冰球依然是目前較低年齡段男孩的優選項目。
相關人士分析,很可能是因為其他項目相對青少年而言,要么對于技術要求過高,要么太過激烈,所以并不是青少年培訓的核心項目。
市場空間與增長潛力方面,青少年冰雪培訓尚存巨大空間。
據《2018冰雪產業白皮書》,在培訓方面,未來還能夠衍生出其他的相關內容,比如教練員培訓就是很大的一部分,目前國內專業的冰雪教練數量還很稀缺,而以冰雪進校園計劃的推進速度來看,教練培訓方面必須要加快步伐。
另外,散客教學肯定是青少年培訓最大的一部分內容,冬令營也將會是季節性在培訓重要的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以青少年花樣滑冰切入冰上運動賽道的萬域芳菲,獲得了新東方的1500萬戰略投資。這側面意味著,青少年冰雪培訓市場進入了資本視野。
那么,放在冰雪產業中,資本方如何看待青少年冰雪培訓市場?
冷靜的資本
《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顯示,國內滑雪產業供需兩側核心數據明顯增長:對比2015年的數據,2019年滑雪場數量增長35.56%,滑雪人數增長35.94%,冰雪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圖片來源 |《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
與之相對的是,資方并沒有加碼冰雪產業,反而顯得格外冷靜。
據新旅界的不完全統計,機構資方自2015年加碼滑雪投資,在2016年投出“小高峰”后逐漸收手,并于2019年幾近消失:全年僅一例冰雪產業融資事件。
而上述的投融資事件大多停留在天使輪、A輪等數千萬元人民幣,資方顯示出強烈的試水、觀望心態,未有哪家企業進入B輪融資。
圖片來源 | 新旅界
為何冰雪產業的投融資熱情逐漸冷靜?資方到底在猶豫什么?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對冰雪產業的產業鏈進行一些梳理。
圖片來源 | 頭豹研究院
中國的冰雪行業產業鏈分為三個環節,產業鏈上游環節主體為冰雪裝備企業和冰雪場地資源供應商(冰場、雪場)。
產業鏈中游環節是冰雪運動培訓提供商、大眾冰雪運動服務(非場地)供應商、冰雪賽事運營商,以及冰雪體育媒體、票務公司、贊助商、衍生行業(如冰雪體育旅游)等。
下游為終端用戶。
根據頭豹研究院的數據,在中游的冰雪運動培訓行業中,培訓學校的利潤可達40-50%;產業上游的冰雪裝備企業的行業利潤為20-35%(2018年);而同樣處于產業上游的滑雪場行業利潤僅有約15%。
凱興資本合伙人辛穎向藍鯨教育表示,整個冰雪產業非常大,即使具體到滑雪場,也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業態,比如有大型雪場、也有近郊的雪場,還有室內的雪場等。
如果聚焦到大型的室外雪場,它的商業形態更接近旅游目的地的業態。“投融資遇冷的原因很可能是樂觀地估計了滑雪人群的增長,畢竟這些大型雪場針對的是真正深度的愛好者,但這個人群相對還是較少的。”辛穎說。
北京滑雪協會副主席、《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作者伍斌也給出了同樣的觀點:“中國仍是最大的初級市場。絕大多數滑雪者都是體驗消費,有可能他今天去了,下一次就不會再來。”伍斌曾強調。一次性體驗并不是真正的有效需求,很可能是市場的虛火。
另外,伍斌曾表示,滑雪行業至今未有真正的上市企業,行業、企業間的財務數據缺乏透明,令資方難尋投資產業的可靠依據。
一位基金產業投資者曾向媒體解釋:“滑雪作為高端休閑方式,對游客經濟能力要求高,而國內大部分雪場游客娛雪者居多,粘度低,滑雪需求基數不大;另供應端上,雪場落地空間有局限,室外雪場多在北方,但北方地區除北京周邊以外,其他區域人口密度暫不足以完全支撐市場;南方地區需有一定室內雪場市場,但運營成本居高。”
也有機構分析員認為,北京冬奧會對滑雪行業有短期促進作用,但利好出盡等于利空。目前冬奧會愈發臨近,對市場造成利好兌現壓力,且后冬奧時代大量場館及設施或會空置,熱度下降,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
那么,針對行業利潤最高的冰雪運動培訓市場,資本的看法是否有所不同?
“青少年冰雪培訓行業和其他體育運動的培訓相比,業態有相似之處,但它更小眾,客單價更高,它更能滿足一部分城市高端人群的需求。”辛穎向藍鯨教育表示,青少年冰雪培訓市場存在一個具體的特點——輕資產、容易復制、容易擴張。但也面臨著極度缺乏人才的困境。
另外,冰雪培訓嚴重受限于場館,對場館的要求和依賴很重,這也是這個行業目前發展遇到的一個瓶頸。辛穎說,“但我相信,青少年冰雪培訓跟很多素質教育一樣,本身就是老百姓消費升級后的一個選擇,后期會有很多機會。”
最后,辛穎補充說,不管是什么類型的素質培訓,都屬于校外培訓,都有可能受到政策的影響。“我建議這些機構要去觀察,要看政策趨勢,要去了解政策對它的影響。這樣可能會更有利于它以后健康的發展。”
猜你喜歡
滑雪熱潮席卷全國,春節冰雪經濟煥發新活力與巨大增長潛力
春節期間,滑雪成為備受追捧的冬季活動,全國各地滑雪場人氣爆棚,民眾對滑雪的熱情空前高漲,為冰雪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