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的紫光集團如今陷資本困局
在資本市場狂奔了十余年的紫光集團,似乎正被絆在債券兌付的問題上。
自2020年11月至今,紫光集團密集發布公告,宣告幾只債券的兌付可能存在問題。最新公告稱,“19紫光02”本將于2021年3月25日付息,因公司流動性緊張,本期債券利息和回售資金的兌付存在不確定性,該期債券發行總額為20億元,期限為3年。
在此之前,“19紫光01”本應在2021年1月25日到期,發行總額為6億元,但公司也未能按期支付足額利息。再往前推,本來應于2020年12月10日支付過去一年利息的“18紫光04”,也同樣未能如期支付本期利息,該債券發行總額為50億元。
由于逾期未支付利息,相關債券信用等級已經被一再降低,從AAA調降至AA,又從BBB降至B。
在債券兌付延期背后,是紫光集團過去幾年大手筆收購投資,但項目尚未進入回報期,企業顯露風險防御能力不強的問題。再加上去年疫情下,企業經營受到不小壓力,現金流不足。根據紫光債券半年度報告,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紫光集團的負債率分別為73.42%、73.46%、68.41%,長期居高不下。今年1月,紫光集團控股股東、持有紫光集團51%的清華控股公告稱,截至去年6月底,紫光集團有息負債總額561.61億元。
趙偉國開啟買買買時代,收購企業尚未解套
紫光集團的前身是清華大學的校辦企業。1988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5年后,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紫光集團。那個時期,紫光集團以“清華紫光”的品牌發展,在國內掃描儀市場上干出了一番成就,連續多年穩坐市場頭把交椅,并成為國內掃描儀領域擁有最多專利技術的廠商,同時也出口海內外。此外,紫光華宇輸入法和紫光U盤也在市場上有不小的存在感,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直到2009年,紫光集團才迎來了其發展的轉折點。當年清華大學著手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紫光集團引入健坤投資成為戰略股東,宣布首旅集團和旺達集團退出。同時新的管理團隊也注入改制后的紫光,最重要的變化就是趙偉國被請回來當公司董事長。
趙偉國畢業于清華大學,是根正苗紅的清華人。在紫光集團之前,他參與創立了同方微電子,這是清華大學第一家以半導體為主業的公司,曾是四家承接國內二代身份證芯片的設計企業之一,后來也曾是國內最大的手機SIM卡芯片供應商和國內主要的NFC供應商。
不過,趙偉國并沒有經歷后來同方微電子的風光時期,他2004年離開清華成立了北京健坤投資集團。這就要提到一點,雖然趙偉國是技術專業出身,但他更為強烈的個人風格在資本操作,被稱為“資本猛人”。成立健坤投資后,趙偉國去新疆投資了房地產、天然氣等業務,多家媒體報道稱其拿著100萬在5年時間賺到了45億元。
趙偉國這樣的“狠人”成為紫光集團CEO后,毫無意外地套用資本模式,開始帶領紫光集團走上頻繁的資產運作之路。自2010年至今,紫光集團進行了一系列收購,據不完全統計,并購數量超過60起。
2013年,紫光斥資17.8億美元收購在美國退市的手機芯片公司展訊通信,進軍芯片產業。緊接著又在2014年,以9.1億美元收購另一家從美國退市的手機芯片公司銳迪科。在將上述兩家公司收入囊中后,趙偉國將兩家公司打包合并成立紫光展銳,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公司,排在高通和聯發科之后。
在外界看來,紫光集團是希望以收購的形式來建立一個芯片帝國。趙偉國2015年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計劃未來5年投資3000億元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
也是在這一時期,國家加大了對半導體的扶持力度。2014年6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出臺,同年9月,千億級別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成立,緊接著各地方的基金也相繼成立。
對紫光來說,這也稱得上天時地利。紫光集團不僅被挑選為大基金的發起人之一,也成為了最大的受益人。2015年2月,大基金宣布,未來5 年會給到紫光集團總金額不超過 100 億元人民幣支持;大基金發起人之一的國家開發銀行宣布,和紫光集團在各類金融產品上的意向合作融資達 200 億元等值人民幣。
也就是說,紫光集團拿到了近300億元的資金支持。這也成為趙偉國在資本市場上豪擲千金的底氣,這一年紫光集團開始了瘋狂的并購,不過其最早完成的投資并不在芯片領域。
當年5月,紫光集團出手以25億美元從惠普手中收購華三通信51%的股份,這是一家主做網絡設備、存儲器以及服務器的公司,整合后成立新華三。
同年,紫光集團又計劃以230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存儲器芯片公司美光科技,后美國政府否定了該交易。失敗的交易還包括38億美元擬對美國最大的存儲技術公司之一西部數據的收購,以及一系列對中國臺灣半導體公司的收購,包括擬以6億美元收購臺灣力成25%的股份、111.33億元收購臺灣矽品25%的股份等。
紫光還曾將橄欖枝拋向排名世界第一的晶圓制造廠臺積電,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回復:“不是你今天用錢就可以買的。”另一位來自寶島的郭臺銘則噴趙偉國“是個炒股的”。
盡管對美國以及中國臺灣半導體公司的并購之路不容易,紫光集團并沒有就此放慢腳步。2016年,紫光集團聯合多方組建長江存儲,紫光集團占股51.04%。這是紫光集團最大手筆的投入。根據天眼查App,長江存儲注冊資本563億元,做存儲器芯片設計與制造,在成立之初計劃總投資1600億元。
2019年,紫光集團再以70億元的價格獲得同為清華系的同方股份下屬上市子公司、芯片設計公司同方國芯36.39%的股份。
不過,在大手筆的買買買之后,大部分交易尚未進入回報期。如最早總計花費近27億美元收購合并而成的紫光展銳,并沒有實現規模盈利,其上市計劃已曝出多年,但并未完成。投資同方國芯的70億元也未回本,事實上,在一些業界人士看來,同方國芯對紫光的加持并沒有太大,還有長江存儲尚處于高投入期。
只有非全資子公司新華三實現持續盈利,如新華三2019年營收 322.57 億元,凈利潤26 億元,但與紫光集團收購股份所用的25億美元相比,新華三幾年的利潤尚未抵消收購費用,紫光集團“解套”還需一段時間。
股權改革不順,幾次股份轉讓協議均終止
不過,趙偉國的投資模式也讓紫光集團的體量在短短幾年變得龐大。2012年,紫光集團的資產僅有66.63億元,到了2015年底,僅僅三年的時間,紫光集團的資產規模就達到了1000億元,翻了15倍。最新的數據是,截至2020年6月30日,紫光集團的總資產為2966.49億元。在此過程中,紫光的負債也在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總負債達到2029.38億元。
在巨大的負債之下,紫光集團的股改也一再受挫。
2018年,最先傳出的受轉讓方是蘇州高新和海南聯合,但這項合作協議在一個月后被終止。隨后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為新的接盤方。深投控作為深圳國資委最大的平臺,該消息發出后,紫光股份應聲上漲超2%,但最終此次股份轉讓也再度終止。
但同一時間內,校企的改革一直在推進。同為清華控股旗下的同方股份,2019年完成了控制權變更,將21%的股份轉讓給中核資本,轉讓完成后,中核資本將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也將由教育部變成國資委。而清華系啟迪古漢、啟迪桑德也都分別公告將引入新的控股基金,分別是雄安集團和雄安新區管委會控股的基金,此舉完成后,它們將與清華控股并列成為啟迪控股第一大股東。
除了清華系外,其他校企公司也都在做股權改革,近年來,浙大網新、眾合科技、山大華特、博云新材等公司也都在進行股份轉讓,實控權相繼發生變動。
2020年6月,紫光發布一紙公告,宣布再次啟動股權結構調整。據了解,公司全體股東擬同意紫光集團增資擴股,引入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指定的兩江產業集團或其關聯方。最終清華控股、健坤投資、兩江產業集團或其關聯方三方各持有紫光集團三分之一股權。
對于負債累累的紫光而言,上述方案若能落地,可以增強其資金實力,降低資產負債率。但直到現在,該方案尚未公布實質性進展。
猜你喜歡
榮耀Magic V3正式發布,9.2mm再次刷新折疊屏輕薄紀錄
榮耀Magic旗艦新品發布會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體育館正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