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依圖、云從的新業務,能倒賣信息的那種
為了避免被人臉識別系統拍到,從而節省幾十萬的房款,濟南一位小哥帶著摩托車頭盔到售樓處看房。
這是抖音上最近最爆火的短視頻,幾乎所有人都在質疑,開發商有什么資格,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偷窺用戶隱私。
而這其中的幕后推手便是以、依圖科技、云從科技等為代表的人臉識別公司,它們在大力推廣面向線下商家的“智能商業”業務。
所謂智能商業就是幫助線下商家利用數據分析消費者,在商場、餐廳、店鋪內安裝攝像頭,商家通過攝像頭,捕捉進店顧客的面部,確認用戶身份。
隨后讀取用戶的過往信息,如進店次數、在某個貨架上的駐留時間、購買喜好等,與后臺數據匹配后,系統會自動預測用戶的購買能力和購買習慣,并將用戶的個人信息和銷售策略,推送給前臺的銷售人員。
依圖科技、云從科技等公司的“智能商業”業務聽著很美好,讓線下商家做到千人千面、千人千價,這是線下版的大數據殺熟,在保持銷售量的同時,留住利潤。
但對于用戶和監管來說,人臉識別公司的“智能商業”卻是個噩夢——它玩弄,出售用戶數據,挑戰著監管的底線。
首先,“智能商業”違反監管法規。
監管機構對個人信息的商業使用有嚴格的規范,在10月1號正式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中就有所體現:
“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并征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
從規范上來看,商家在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確認用戶身份前,必須告知消費者。
但從目前來看,不論是線下商家,還是人臉識別的AI公司,都沒有遵從監管的要求,而是對消費者反復白嫖,違反了提前告知的規定。
其次,“智能商業”帶來的是數據濫用。
商家為了追求利益,促成銷售,會千方百計的通過各種渠道挖掘用戶敏感信息。
例如,在一些地產公司或是4S店中,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商家除了掌握用戶的進店次數、在某個貨架上的駐留時間、購買喜好外,還會通過黑產,拿到用戶敏感數據,如銀行賬戶資金情況、收入情況、征信情況、購買資質等。
而通常在金融機構中,這些數據均是脫敏數據,會顯示資產負債情況,但對用戶的姓名、住址、聯系方式等數據馬賽克化處理。
但對于線下商家來說,只有不脫敏的數據才有價值,才能指導前端銷售人員銷售,用戶的收入、財產等隱私數據全然暴露。
最后,“智能商業”帶來的是個人信息的嚴重泄漏。
用戶信息是互聯網平臺類公司的生命,但對線下商家,用戶數據甚至是企業掙錢的一條業務鏈。
很多商家消費完顧客后,會倒賣顧客數據,而這樣的現象早已存在,地產公司賣完房,會將業主的聯系方式賣給裝修公司,裝修公司再把聯系方式賣給家具公司,家裝公司會把聯系方式出售給嬰幼兒教育機構。
從前是姓名和聯系電話,在大數據時代,出售的可能是消費情況、負債率、收入情況等。
即便商家有良知,因為資金、技術等條件限制,對外部黑產來說,商家用來存儲用戶信息的數據庫簡直是千瘡百孔。
在數據經濟時代,商家需要大數據對用戶進行分析,而人臉識別技術起到了線上賬號的作用,確定消費者身份,聯通數據,讓大數據殺熟線下化。
有需求,有供給,商家和人臉識別公司雙贏,商家能高效鎖定目標人群,精準銷售,、依圖科技、云從科技等公司,則在“智能商業”業務上大賺特賺。
但在這場雙贏的狂歡中,受到損失的只剩下消費者,他們的隱私數據被隨意翻看、分析,他們的個人數據被隨意買賣。
那些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商家,提供系統服務的技術公司,它們在“智能商業”上對AI的使用,還要不受限制嗎?
猜你喜歡
榮耀Magic V3正式發布,9.2mm再次刷新折疊屏輕薄紀錄
榮耀Magic旗艦新品發布會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體育館正式舉行。埃芯半導體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華海金浦、浙創投聯合領投
由華海金浦、浙創投聯合領投,原股東深創投繼續增持,長江資本、基石資本、招商證券、天際資本、華沃斯參與本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