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免稅”市場股價翻番,中國中免上半年凈利降逾七成
說起今年最熱門的生意免稅行業一定占有一席。作為這一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中國中免也從中獲“利”匪淺。
8月28日晚,中國中免發布半年報。今年上半年,中國中免實現營業收入193.09 億元,同比下降 22.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31億元,同比下降71.73%。
對于公司營業利潤大幅下降,中國中免解釋道,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免稅門店客源大幅下降導致免稅商品銷售收入降低、重點機場渠道租金計提。
營收凈利的下滑也導致公司負債增加。財報顯示,中國中免上半年流動負債合計137.01億元,非流動負債合計0.92億元,負債合計達137.92億元,較2019年末的88.70億元,增加近50億元。
但即便如此,中國中免的股價卻一路高漲。今年以來,中國中免累計漲幅144.64%,截至8月28日收盤,股價報收220.30元,總市值高達4301.30億元,翻了一倍有余。
除中國中免股價翻番外,今年6月,王府井憑借一張免稅牌照也同樣換來市值一度翻倍的飛躍。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免稅概念的熱炒已經使得相關企業的當前估值高出其對應業績太多。至于免稅概念紅利還能持續多久,最終還是取決于下半年業績還有多少想象空間。
成海南免稅新政最大贏家
中國中免盈利降逾七成,股價卻獲翻倍,這其中緣由,離不開政策放松后資本市場對“免稅”概念的狂熱追逐,尤其是在海南離島免稅新政實施之后,則顯得更加狂熱。
據半年報顯示,中國中免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76.36億元,凈利虧損1.2億元。但二季度業績卻實現反轉,凈利潤達10.51億元,同比增長8%。
其二季度業績得以逆勢增長的原因,則與海南離島免稅的政策紅利有關,這也是其股價大漲的原因。
據其半年報顯示,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境外消費回流以及促銷活動力度較大,公司離島免稅業務實現逆勢增長,其中三亞市內免稅店實現營業收入59.77億元,同比增長12.16%;海免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31億元,同比增長136.35%。
不僅如此,海南離島免稅新政的推出,也成為中國中免股價攀升的重要推手。自新政出臺至今,其市值已增超2300億元。
據了解,2020 年 7月,海南離島免稅新政落地,免稅購物額度從每年每人 3 萬元提高至 10 萬元;離島免稅品品種亦由 38 種增至 45 種。此外,還新增手機、平板電腦、酒類(不包括白酒)等其中大受歡迎的商品。新政實施第一周內,離島旅客累計購物4.5億元,免稅6571萬元,日均免稅939萬元,比上半年日均增長58.2%。
今年5月,中國中免宣布收購海免51%股權,海南存量的四家離島免稅店被其全部收入囊中。由此可見,中國中免無疑成為此次海南免稅新政的最大贏家。
此外,據中信建投預計,未來海南離島免稅將成為拉動消費回流以及國內免稅市場建設發展的主力軍和主要場景。未來5年,海南離島免稅銷售額將維持較快增速。
被壟斷的免稅市場
事實上,中國中免一開始并不是一家免稅企業,在6月1日之前,中國中免的名稱還是中國國旅(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有限公司),曾經的支柱是旅游業。
2009年,中國中免在A股上市。當年,中國中免的旅游服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2.49億元,包括免稅業務的商品銷售只有14.36億元營收,還不足一半。
于是在接下來的8年,旅游服務業務一直扮演著支柱產業的角色,但是其地位卻一路下滑,直到2017年被徹底拉下馬。這一年,中國中免的免稅商品銷售業務營收達148.61億元,首次超過旅游服務的122.78億元。
也正是這一年,中國中免的免稅業務開始加速發展。在接下來的2018年和2019年,中國中免的免稅商品銷售分別實現營收 332.27 億元、458.18億元,占公司總營收 71%、95%。不僅如此,其毛利率也都在50%左右,約為旅游服務業務毛利率5倍。
免稅行業的高回報讓中國中免嘗到了甜頭,更是全面投注其中。不僅在2019年1月,將曾經的“支柱”——國旅總社,以18.31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中國旅游集團。更是在今年6月1日,發布公告擬變更公司名稱,由“中國國旅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旅游集團中免股份有限公司”。
如此一來,專注免稅行業的中國中免就更是朝著壟斷的方向一去不復返了。
截至目前,中國中免旗下共擁有4塊免稅牌照,占據全國所有免稅牌照的半壁江山。不過,據東吳證券統計,中國中免在今年5月并購海免后,市占率已達到 91%,遠超國內其他運營商。
此外,在全球免稅行業,中國中免的名號也“越來越響亮”。據Generation Research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中免以12.83億歐元的體量排在全球TOP25免稅運營商中的第12位,到了2018年中國中免已成功躋身全球第四大免稅運營商,僅排在瑞士運營商 Dufry、韓國運營商樂天和新羅之后。
不過在此次發布的半年報中,中國中免提到,公司面臨國家免稅專營政策逐步放開的風險,可能會面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國外免稅巨頭覬覦中國免稅市場以及免稅市場客源下降等風險。
被“免稅”概念帶火的企業
在過去,我國的免稅業務一直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組織進貨、統一制定零售價格、統一制定管理規定”的政策。其準入門檻之高,壟斷力度之強,導致中國免稅業務競爭的參與者寥寥無幾。加上今年6月準入免稅行業的王府井,也僅有8家企業擁有免稅牌照。
與免稅行業競爭者稀缺相對的則是其市場的不斷擴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8年,中國免稅市場規模從59.8億元增長至39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1%。
盡管如此,市場規模的增長速度還是沒有趕上居民的消費增長速度。據商務部數據顯示,僅在2018年,我國居民境外購買免稅商品規模就已超過1800億元,占全球免稅市場銷售額的34.8%,是同年我國免稅銷售收入規模的4倍不止。
因此,為繼續擴大國內免稅業市場規模、促使中國免稅消費回流,以政策為導向的免稅行業,開始慢慢向外“敞開懷抱”。
王府井就是近十年來第一家成功入局免稅行業的企業。
不過,從王府井8月29日晚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財報發現,其業績堪稱“災難”。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25億元,同比下降74.4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0萬元,同比下降99.33%。
王府井業績并不理想,但它卻乘著免稅牌照這一東風,股價一路高漲。
今年6月,王府井披露公司被授予免稅品經營資質,消息一出,公司股價接連漲停,并在7月8日登至最高點74.12元每股。隨后資本市場“開始冷靜”,股價逐漸滑落,但仍處于高位狀態。按8月28日收盤價計算,三個月內王府井市值飆升241.65億元。資本市場對“免稅”這一概念的狂熱追捧程度可見一斑。
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想要從中分一杯羹。
有像凱撒旅業、眾信旅游因沒有免稅牌照的緣故,只能謀求與老牌免稅企業合作。其中凱撒旅業參股的天津郵輪母港進境免稅店已開業,并已入股江蘇南京市內國人免稅店。此外,凱撒旅業還表示,將會把免稅布局進入市場前景更為廣闊的北京區域。資本市場對此也給予了積極的反饋。今年上半年,凱撒旅游的股價最高點是最低點的近四倍。
還有像廣百股份、百聯股份、鄂武商A及中百集團等超過十家企業也想往“免稅”概念上靠一靠,先后披露正在申請免稅品經營資質。
AI財經社了解到,一家企業要獲得免稅牌照并不容易,須經財政部、國稅總局、 海關總署等多個部門的審核批準。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申請牌照的企業目前尚沒有一家獲得批準。
對于企業接連申請免稅牌照這一現象,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認為,牌照的申請和發放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短期內大規模發放牌照的可能性并不大。目前A股市場的熱度更多是概念炒作。
曾在股票社區歡呼“自家公司將是第二個王府井”的股民們也開始恢復理智,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截至8月27日收盤,Wind免稅店指數成份板塊近一個月之內下跌了4.89%,而同期A股整體上漲了7.29%。
猜你喜歡
“中國中免”暗盤破發,募資超天齊鋰業成年內港股最大IPO
8月24日,“港股IPO融資王”中國中免于港股上市前日,在富途暗盤交易中跌破發行價,一度跌超6%。中國中免在市場上有“免稅茅”之稱,公司以免稅業務為核心,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旅游零售運營商。4200億免稅龍頭“中考”業績放榜
“免稅茅”中國中免發布業績快報稱,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76.51億元,同比降22.1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9.38億元,同比降26.49%。茅臺、汾酒發布月度業績“穩定軍心”:回撤20%的中國中免則拒發
在貴州茅臺、永輝超市紛紛發布1-2月月度業績表現后,更多上市公司發布月報,擬“穩定軍心”。中國中免年凈利增56%,股價卻屢創新低,市值一年蒸發4000多億
1月21日,中國中免發布業績快報稱,2021年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676.6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6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5.9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6.23%。